B02:博览/新民环球
     
本版列表新闻
英国一些罪犯作品公开展出拍卖令受害者家属感到气愤~~~
英国一些罪犯作品公开展出拍卖令受害者家属感到气愤~~~
英国一些罪犯作品公开展出拍卖令受害者家属感到气愤~~~
英国一些罪犯作品公开展出拍卖令受害者家属感到气愤~~~
     
2014年07月1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英国一些罪犯作品公开展出拍卖令受害者家属感到气愤
囚犯改造是否该走学艺之路
袁原
■ 马修(左)在指导囚犯画画
■ 囚犯在展示自己的画作
  英国监狱开设艺术课程,希望犯人借此陶冶心灵、悔过自新。不过,当一些暴力犯罪者作品公开展出,创作者因此名利双收时,犯罪受害者家属感到气愤。

  偏爱自然风景

  今年年初,俄罗斯小伙萨沙因为协同贩毒被捕入狱,在伦敦沃姆伍德·斯克拉比斯监狱开始为期10年的牢狱生活。

  四个多月来,萨沙在监狱里上艺术课,掌握了一些基本艺术技法,尝试以非传统手法创作。牢房一角摆着他用丙烯酸树脂绘制的作品。画中是一片雪杉点缀的旷野,开阔、嫩绿。

  “我对色彩及其功用感兴趣,”萨沙说。一直喜欢绘画的他直到入狱才接受艺术教育,如今已经是狱中技法最娴熟的“艺术家”。他向《星期日泰晤士报杂志》记者解释,如何运用印象派技巧画树叶。

  在狱中,自然风景是犯人们偏好的创作题材。或许,高墙内的生活让人格外憧憬那种开阔无垠的自然风景。萨沙说,书籍和杂志插图、照片是他绘画的灵感来源。

  绘画给原本枯燥的狱中生活增添色彩。“只要画画,时间就走得快些,”萨沙说。他对老师马修赞不绝口,说狱中犯人都喜欢他。

  马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沃姆伍德·斯克拉比斯监狱执教艺术课程。昔日的不法之徒在课堂上彬彬有礼、举止得体。近30年来,马修只有一次在课堂上按响警报,寻求狱警帮助。

  英国监狱体系很早引入艺术课程,相信这是帮助犯人悔过自新的有效“疗法”。推动这种“艺术疗法”的库斯勒基金会每年举办“囚犯艺术展”,欢迎服刑犯人、犯罪的精神病患者和监禁中的非法移民投稿参展。

  近年来,库斯勒基金会举办的画展规格越来越高,邀请到不少知名艺术家当评委。

  虽然只掌握一些基本技法,25岁的萨沙已开始憧憬出狱后的生活。萨沙想争取减刑到5年,还期望出狱后靠艺术才能谋生。

  “或许我能开一家文身店,那也算艺术,不是吗?”萨沙已经攒了不少文身设计。 

  获得谋生技艺

  除了打发时间,监狱里的艺术课程确让一些犯人获得谋生技能,令出狱后的生活有了着落。

  47岁的威廉·辛克莱尔曾深陷暴力和犯罪。他18岁时因打架斗殴初尝铁窗之味,后来又卷入盗窃、贩毒和恶性暴力等犯罪行为,因为谋杀未遂、袭击、盗窃、非法持有枪械和贩毒等罪名多次入狱,短则几个月,长则六七年。

  “有4个人受伤,还动了刀子,”辛克莱尔回忆最后一次暴力行为说。

  在最后一次服刑期间,他报名上艺术课。“我不知道这兴趣从何而来,就想画画。”从此之后,“监狱画室就是我的家,我在那儿服刑,”他说。

  他喜欢素描,把羽毛、鹿角等各种物品作为描画目标。“如果画错了,擦掉就好,”他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素描。

  每周三天,每天7个小时,辛克莱尔在苏格兰肖特监狱的画室里刻苦练习。他从意大利巴洛克画派名家卡拉瓦乔的作品中汲取灵感,读了不少相关书籍。卡拉瓦乔有“恶棍画家”之称,因为他经常惹是生非,曾经在争斗中杀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肖特监狱服刑3年后,辛克莱尔有两幅作品入选库斯勒基金会画展,其中一幅还被送到格拉斯哥有轨电车艺术中心长期展出。

  2011年出狱后,辛克莱尔在故乡格拉斯哥开办艺术班,专门招收有前科的学生。“如果第一次服刑的时候修习艺术,我的人生之路或许会完全不同,”他说。

  惹来不小麻烦

  监狱里的艺术课程越办越好,库斯勒基金会的年度展览知名度越来越高,却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2009年,英国皇家节日音乐厅花费600英镑在“囚犯艺术展”上购买了一件精美纸雕,将其陈列在大厅。创作这件作品的在押犯人科林·皮奇福克因此获得300英镑收入。

  皮奇福克奸杀过两名少女,其中之一是只有15岁的琳达·曼。展出他的作品引发曼的母亲强烈抗议。她指责,付钱给“邪恶、恶劣、残暴的‘杀人犯’真是没良心”。

  “这个人本应为其罪行接受惩罚而坐牢,”曼的母亲说。她认为,皮奇福克参加艺术展是要证明已经洗心革面、想假释出狱,但他是不可能悔改的危险罪犯,必须终身监禁。

  事情发生后,皇家节日音乐厅撤下纸雕展品,称对其作者背景毫不知情。库斯勒基金会的总监蒂姆·罗伯特森则坚持,艺术水平是作品参展的唯一标准,展出这件作品、给它颁奖问心无愧。

  他强调,让囚犯接触艺术正是为了减少犯罪,让艺术引导犯人走上守法的生活道路。   袁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新民资讯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专版
   第A24版:专版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专版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新民好吃
   第B14版:优游食林/好吃周刊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4版:广告
囚犯改造是否该走学艺之路
库斯勒基金会
罪犯作品拍卖会
焦虑症,何妨大胆说出口
新民晚报博览/新民环球B02囚犯改造是否该走学艺之路 2014-07-17 2 2014年07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