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娘舅” 温和调解家务事
采访约在位于三林路1466弄红梅工作室里。早在2009年,东明路街道就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成立东明社区新老娘舅调解工作室(2012年1月更名为“红梅工作室”),聘请冯红梅担任负责人。工作室采取社会化运作模式,兼具第三方的中立性和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很受老百姓欢迎。
我们的采访时间一推再推,因为不断有老百姓找“老娘舅”求助。一对父子正在和她诉说因为家庭矛盾造成的婚姻危机,请“老娘舅”帮忙出主意,如何处理财产、孩子等问题。冯红梅一面耐心倾听对方讲述,一面“画龙点睛”地向对方说明法律规定,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对方刚来时情绪激动,听了冯红梅的劝解后,心情平复多了,临走时连连感谢“老娘舅”的悉心指点。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身材胖胖的冯红梅总是一脸笑意,在调解中耐心倾听、不温不火,“温和派”调解让不少人一腔火气而来、心平气和而去。
当人大代表 为老年人鼓与呼
去年开始,冯红梅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市人大代表。虽然履职时间不算长,本身的工作就很忙,但“老娘舅”很投入,为《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提出意见建议,很多建议不但来自于工作生活中的经验,更是用“脚板子”跑出来的。
为了给条例修改献策,冯红梅不但运用了平时和老年人打交道多的优势,还特地跑了好几家敬老院,听取老年人的意见。条例修改中,有一条是关于老年人监护权的。冯红梅提出,让老年人在神志清醒时自己指定监护人是件好事,因为现实生活有不少老人因为种种原因,法定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但是,她也指出,指定监护人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如经过公证等,确保老年人利益不受损害。
市人代会召开期间,冯红梅抓紧一切机会为老年人“振臂高呼”。比如,在市长杨雄参加分组讨论时,冯红梅提出,要让老人居家养老有所依,社区综合服务要加强,比如子女上班没空,社区应该有专门的服务人员,打个电话就可以派人上门陪医、陪购、陪聊等。在副市长时光辉参加养老专题审议时,冯红梅又针对时下“以房养老”提出问题,“老人把房子卖了,户口迁到哪里去?”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马上回应,“可以迁到街道的集体户口里。”电视新闻播出后影响很大。
当奶奶 儿子盼她早退休
“人民调解是化解社会、家庭各种矛盾的‘第一道防线’,因为它方便、灵活、成本低,所以不少居民现在碰到问题,往往先来找我们‘老娘舅’。”冯红梅介绍,去年,红梅工作室和东明街道司法信访窗口调解金额高达1400余万元人民币,调解成功68起疑难复杂纠纷,达成书面协议67份,比前年同期分别增加5%和12%。
在她调解的案例中,不少都涉及到老人房产问题,有的老人因为房产纠纷甚至要跳楼寻死。冯红梅听说后,常常陪老人到深夜,直到劝说老人想通才放心离开。其实她自己也已年过六旬,步入老年人的行列,早到了退休年龄。因为老百姓和组织一再挽留,两次退休都没“退成”。
不久前,冯红梅刚“升级”当奶奶,孙子才几个月,正是一家人忙得团团转的时候。儿子“转弯抹角”地问她,“妈妈,你什么时候才能退休啊?”冯红梅心怀歉意,却又放不下热爱的这份调解工作,只好平时在调解室工作,周末再从浦东赶到杨浦区儿子家帮忙照顾孙子。
当咨询专家 半路出家也职业
记者了解到,如今的冯红梅不仅调解家长里短的“小来来”,浦东新区法院还把部分民商事纠纷的诉前调解委托给红梅工作室,调解达成的协议,经法院审查司法确认后,出具民事调解书确认其法律效力。
说起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冯红梅谦虚地表示,“完全是半路出家。”原来,她曾在上钢三厂担任党支部书记,因为管理岗位常常要涉及到法律问题,她利用业余时间到电大学习了法律专业。2002年,因为工厂效益不好,冯红梅办理了内退,成为东明街道司法信访窗口的调解员。半路出家的她,没少花时间学习各类法规,有空自己还会到法院听庭审。
今年5月,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建立专家咨询组制度,聘请24名同志为专家咨询组成员,冯红梅也成为其中一员。“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都需要人民调解,今后人民调解应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冯红梅说。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