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影像展”结束有5天了,但是议论还在持续,只不过最近的话题已经从展品如何转移到了摄影艺术与收藏者和普通观众之间的融合性上来了。不论是对于刚刚起步的国内摄影画廊,还是较为成熟准备进军中国市场的国外画廊而言,国内市场目前鱼龙混杂的情况是需要注意的,画廊本身不但要把好作品关,更要在这个并不稳定的市场中找到立足点,那么首先需要考虑清楚的,自然还是那个老问题:中国的观众需要什么?
这个问题并不是要画廊把国外那些收藏价值高的作品一股脑带进来,让“土豪”们挥金如土,而是期望画廊能更长远地考虑到摄影艺术在中国的生存该如何进行。原本,对于艺术品的评价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那么好坏由谁说了算?自然还是靠观众的判断。但是目前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并不那么成熟,即便是这次的“上海艺术摄影展”也同样不免有些鱼龙混杂,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观众形成冷静客观的评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观众会受到西方评论的影响而对一些西方的经典作品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如此便很可能失去自己的文化立场,迷失了民族的本性。
当代影像本来就是一门相当有个性的艺术类别,而个性的体现同样离不开地域性和民族性,如果连本土的观众都无法立足于自己的文化立场来进行评价,反而跟着所谓国际名望来看待作品,岂不也是戴着有色眼镜的表现?我想,作为画廊,在展现当代影像作品的时候,更要为文化发展多做考虑,多为观众筛选一些有个性的,而非随大流、跟着西方走的作品,引导普通人学会评判影像艺术,才是目前最要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