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我们的城市需要什么?数字化艺术。近日,不断传来传统艺术瑰宝被数字化展现出来的消息,“全球首个虚拟圆明园网站”也已上线,今年10月1日您就可以上网“尝鲜”了;敦煌数字展示中心运行一个多月,效果超乎想象,看完《千年敦煌》、《梦幻敦煌》的游客惊呼:太震撼了!
数字艺术都展现了啥?
敦煌、圆明园,那还用说,肯定是人类艺术的瑰宝了。
但是,敦煌一天才能接待3000参观者,圆明园早就被侵略者一把火烧了,真的是:一个是越来越脆弱娇气,一个早就是断垣残壁,想看看不成了。
似乎不约而同,两家国保单位都在十几年前开展遗产数字化的研究,比如机身像21英寸电视机的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就是专门为敦煌莫高窟量身定制的。刚入洞里,瞬间盲障表明这里的洞窟很阴暗,紧接着一股潮气扑面而来,艳阳就被抛在身后。入洞拍摄的相机很厉害,调整好拍摄的灯光,设定好相应的程序,它就可以自动对着上下左右缓缓地旋转拍摄了,“它最大的优势是自动拼接功能和焦点合成技术,一幅照片就能拍摄一个完整的中型佛龛”,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种相机使用之前,每人每天只能拍摄15张照片,使用“飞天号”只需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个中型佛龛的采集工作,而完成一张9平方米壁画的采集工作仅需要十几分钟。拍摄的素材不少进入《千年敦煌》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中了。
专家则说,十亿像素可以让我们的保护也上一个大台阶,“十亿像素已经超过人眼的分辨水平。有了它拍的影像,你想放多大都行,敦煌壁画的褪色、斑驳,甚至小虫子跑进去,都能分毫毕现,立刻侦知,它的照片颗粒太细了!”这位专家说,相机还可以拍摄立体图像,从各个匪夷所思的角度观看,“一千多年了,那些壁画还是如此鲜艳,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这位专家说,但一百年前看的壁画颜色就比今天的更鲜艳,“我们今天把它录下来,敦煌就成了网上艺术宝库了,子孙后代就能看到今天的颜色了。”
万园之园网上“建造”
圆明园(含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号称“万园之园”,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把中国明清园林的精华,传教士口中的西洋园林艺术熔于一炉,在京城西郊构筑了这座占地5000多亩的恢弘园林。还记得2009年兔首、鼠首在巴黎的戏剧性拍卖和回归的故事吧,它们都是圆明园中大水法前面的生肖雕塑。都知道圆明园中有哪些著名的景点吧?不雕不绘的“正大光明”,那是皇帝入园后朝会的地方;三层的石头房子“谐奇趣”,楼南那是海堂式喷水池,铜鹅、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共同组成的喷泉,楼两侧的曲廊伸出八角楼厅,那就是中西音乐演奏的地方了;还有模仿西方迷宫而建的“万花阵”,饲养藩属贡进珍禽的“养雀笼”,中西风格结合的“蓄水楼”,“九州清晏”、“别有洞天”、“坦坦荡荡”、“西峰秀色”、“鱼跃鸢飞”……四十景在科研人员这里都被网上“建造”着。
“历经15年的钻研,数字化圆明园目前已经完成90%”,负责此项目的郭黛姮介绍,再现圆明园当年盛景已经不再是一个梦。众所周知,圆明园,几经劫难后,如今只留下些许断壁残垣,“不知道看什么,想象不出当年模样”是很多参观者的困惑。不说别的,就那大水法,虽已残破不堪,但因恢弘气势还在,便游人如织,拍照不已,可这里仅占圆明园面积的2%。
今天,网上建造团队用强大的数字技术,建造完成了圆明园的41个景区、128个时空单元。“几度有人提出重建圆明园,每次都引发广泛争议;网上‘建造’大家都拥护。”业内人士如是说:“走在遗址里,手机扫一扫二维码,身边立刻就多了一位学富五车的‘导游’;在家里,下载一下导览系统,你就可以被康乾盛世的景象惊到呆。”
果然,我刚进去,不一会就被园内的景致惊得不能言语了:芬橑纷接,鳞瓦参差;千林巨湖,亭泓演漾,周围交叉纵横,旁达诸胜,那就是九州清晏了;院墙东出水关曰秀清村,长薄疏林映带庄墅,自有尘外致,那就是别有洞天了……蓝天、碧水、绿树、彩瓦,那当然是必备的;繁花摇曳、河柳摆风,乃至上下左右随便看,数字艺术让园中这些奇幻美景都实现了。
数字如何迈向艺术?
大家都知道,数字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至少三个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数字化展示设计的工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到上世纪90年代的多元化、多种形式并存阶段——即图像、文字、三维环境,那时三维立体的制作手段,制作出一个个更加现实的实体已经不是难事,于是,1997年10月就发生了参观者不到现场,展场里也看不到工作人员,一切都在虚拟环境里欣赏美景妙物的事情(巴黎世界第二次数字现实技术博览会);到了本世纪初,网络化、集成化,智能、数字化技术,更是将艺术的魅力发挥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圆明园、敦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呈现虚拟艺术的。数字圆明园,在梁思成先生弟子郭黛姮的带领下,先清理一万多件的圆明园档案,再完成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然后开始网上建造41个圆明园景区、128个时空单元。“造得逼真和美,首先要熟稔文献,像遗址发掘信息、当年的图纸、存在故宫的烫样,都要烂熟于心;大家甚至还到欧洲去寻找资料。”郭黛姮介绍,再通过数字化技术,结合无人机高精度航拍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手段,“我们不是木工,不是泥瓦匠,但我们却在电脑里一丝不苟地‘施工’,细心地描绘建筑模型的线条图,拼接遗址现场发现的残损石构件,复原古代彩画……”于是,今年10月1日,你走进圆明园,打开“再现圆明园”,就可欣赏到包括长春园的含经堂和圆明园的勤政亲贤、正大光明、方外观等40个景区;或站在圆明园遗址前,手持一部安装了导览软件的平板电脑,轻点图标,旋转角度,100多年前曾经矗立的琼楼玉宇、亭台楼阁便出现在屏幕上。镜头拍摄的是废墟实景,画面出现的是历史上的盛景,包括360度的三维景观,无论高空俯瞰,还是细部刻画,“恢弘壮阔、精彩绝伦,太美了!”都是你常常想到的词语。
敦煌也一样,十亿级的摄像机逐一扫洞后,敦煌辉煌的艺术数字化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大家都知道,敦煌石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世界公认的文化艺术宝库,仅莫高窟就有735个石窟、45000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称,数字拍摄只是敦煌石窟艺术数字化保护的一部分,更加庞大的“数字敦煌”计划还在后面。她说,20平方米的洞窟,又窄又暗,即使进去看,也不一定能看得清楚。樊锦诗说,在不久的将来,游客真实体验几个洞窟后,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沉浸在3D虚拟环境中观赏敦煌壁画和彩塑,感受到洞窟中无法观看的细节,要看多久就看多久,想看多细就看多细。
据了解,原来游客到敦煌只能看到7个洞窟,现在可看到15个,“数字展示中心展示的285窟、220窟、45窟等特级洞窟以前从来不开放,现在通过数字化形式展现出来,其色彩更清晰,视角更全面,比身临其境的感受还要好”,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主任告诉我们,那是国宝中的“国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