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飞机从虹桥机场起降的时刻,俯瞰大地,一枚巨大的银色“四叶草”会映入眼帘,这就是建造中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外形设计的灵感源自大自然的创想。它的建设是继上海世博会后,展示国家和上海城市形象的又一大手笔。关于它的设计理念,且听傅海聪总建筑师娓娓道来。
因势利导:敲定巨型“四叶草”
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拥有147万平米的建筑总规模,不仅相当于2.5个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还将40万平方米的办公商业酒店融为一体,堪称会展业的 “超级航母”。
这部气势恢宏的作品,凝聚了华东设计总院与清华大学设计联合体的智慧、心血和创想,30位设计师,前后汇集了20余种构思。
要在有限的基地内将规模浩大的综合体集约在一个800米见方的体量内,又在机场临空区限高43米的制约下,因而无法采取会展建筑典型的分散布局方式,更不能向高空发展。设计师们因势利导:横向保持最短的观展路线,竖向可从高空俯瞰建筑。于是,传说中极为稀有的、既能凸显整体标志形象又能创造出高效集中布局的“四叶草”图案最后被采纳为设计原型。
科技布局:展览交通合理结合
每一届展览会都是推动最新科技的加速器,会展建筑更是技术创“艺”的有效载体。大型展览建筑的科技含量一经转化成独特的建筑语汇,往往能形成建筑鲜明的性格特征和视觉冲击力。
根据展会功能布局的4组展览单元与四叶对称图形自然契合;16个不同类型的展厅巧妙地镶嵌于每个“叶片”之下;108米宽、270米长近3万平米的无柱空间,体现了当今最新的大跨度前沿技术;围绕展厅的240根柱列使屋顶与立面虚实相间,寓意着 “生长中的草茎”,更起到结构稳固作用;银白色的亚光金属板表皮,轻质高强,透出柔和飘逸的韵味,宏大的建筑获得叶片一般的轻盈秀美。
面对日均40万左右的博览会高峰客流,交通线路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上下三层会展大道将所有展厅贯穿一体,形成了“四叶草”的躯干和动脉,并呈一核四叶状向四周辐射,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不同楼层的人流导入,其米字形的通长空间也柔和了室内外界面,适应了超尺度的建筑体量。
体现当代:建筑也可传播文化
为避让基地中心下方的轨交2号线终点站,设计巧妙布局了直径108米的核心广场,环绕广场的圆形商业大厦成功实现了120米跨度的结构转换,独特的斜交网状全钢结构成为建筑形态的内在起源。“四叶草之蕊”在此汇集和最终演绎,形成建筑整体序列的高潮。
具有生态属性的“四叶草”是“大自然的赋予”,体现了“建筑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绿色主题意境,并直观地反映在建筑的标识、铺装、壁挂、陈设甚至灯饰等各个场所和部位。室外和室内,远势与近质,洗练而意赅,平易又隽永,雅俗共欣赏,富有无穷的魅力和极强的识别特征。
与世界博览会一样,会展中心必将具有前瞻性,体现当代的特征,体现对未来的影响。这里,既是贸易、聚会和交流的场所,也是国内外不同文化传播的空间。作为一个具有多重复合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即使不在展会举办期间,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也注定是一个不夜之城和活力中心。四叶幸运草,展现和美吉祥的形象,秉承中正致和的理念,体现出现代建筑表象下对“祈福世界、幸运和平”的特有理解和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