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被列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进入了最好的发展阶段。为迎接养老服务进一步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当前亟待提髙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以与加速发展的养老服务新业态相配套。
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在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为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目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现状已经显露出许多的不适应。具体表现为:
一、管理人员中专业人员缺乏。如一些养老机构特别是乡镇或民办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从业经验;又如养老机构中社工、老年心理辅导师、老年康复师等专业人员奇缺。据了解,本市600多家养老机构中专业社工仅有400多人,平均每家只有0.66人;还有养老服务评估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也有待不断提高。
二、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强。由于种种原因,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呈三多一少现象:文化程度低、外来人员多;流动频繁、年龄偏大的多;持有上岗证及初级证书的多;中髙级护理人员少。本市养老机构中,中髙级护理人员不到6%,按平均算,每家养老机构仅为1.27人,而其中高级护理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三、从业人员后继乏人现象凸现。由于受职业社会地位及收入等方面的影响,现在一般很难在街道乡镇及民办养老机构中找到大学毕业生的身影,一些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绝大多数都是退休聘用的,护理人员的岗位上更是看不到年轻的护理人员。
养老服务业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除了政策配套、资金到位、措施落实外,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强化与专业水平的提高是关键。
前不久,教育部、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应借此东风,尽快制定实施细则,落实具体措施,以推进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水平的进一步提髙。
一是制定从业人员入行标准。养老服务是一个专业化很强的行业,它像医院、学校一样,以人为服务对象,从某种程度来讲,养老对专业的要求更复杂。所以对养老服务人员的从业人员应制定具体标准。比如养老机构的院长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养老机构的各类专业人员必须达到多少比例,髙、中、低护理员的配比应是多少等,以确保为老服务专业、规范地运行。
二是建立社会化教育培训机制。据了解,目前本市一般采取对从业人员上岗后再培训的办法,这种“后补式”培训的方式,已不符合养老服务新发展的需要。建议借鉴国外及其他成熟行业的做法,尽快制定养老服务社会化教育培训方案,按照不同的岗位类别,制定教学大纲与设置题库,形成养老服务社会化教育培训机制,以满足养老服务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三是不断提高薪酬标准与社会地位。收入与职业地位已成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与人才引进的“瓶颈”,建议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提髙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并通过宣传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四是建立人才交流与储备平台。为适应养老服务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应尽快建立行业人才交流机构与人才储备平台,让养老服务人才在交流中搞活、提高、强化,成为促进养老服务业更上层次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