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艺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评《我们的知青生活》系列纪录片
~~~——评《我们的知青生活》系列纪录片
~~~——评《我们的知青生活》系列纪录片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什么他们都爱这样的作品?
——评《我们的知青生活》系列纪录片
王晟
  □ 王晟

  上海影像工作室制作的《上海故事》栏目《我们的知青生活》系列已播放到了第5集,这个系列讲述的是上海知青作家眼中的“知青岁月”。其中,《叶辛和他的知青史诗》讲述的是一名胸怀文学梦的中学毕业知青,不畏压力、屡败屡战终成一代大家的成长励志故事;《王小鹰的大地情缘》是一部讲述女作家凄美友谊与纯洁爱情的故事,吸引了各年龄层的不同受众,收视率也很高;《寻找生命的记忆》讲述了黑龙江上海知青作家方国平的生死往事,这位在北大荒4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知青逃离北大荒回到上海,而多年之后又辗转回到了北大荒,并把个体的死亡记忆转化成了一代人的青春死亡悲歌纪录;《情系喀喇昆仑山》讲述新疆喀喇昆仑山上的知青作家郭解和他朋友们的故事,大美新疆、雪山洪水、雪地狼群、星空恋曲、炽热友情,传奇也有趣;《大河奔流的岁月》讲述著名学者杨剑龙如何以自己唯一的长篇小说《金牛河》,来祭奠不告而别、离世40年的师傅刘学干。

  这些专题片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深受被采访者的喜爱,无论是已上百次接受电视台采访的叶辛,还是全家都是高学历知识分子的作家王小鹰,都不吝称许。不过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方国平,这是位铁血铮铮的汉子,他曾4次与死亡擦肩而过都没有流泪,片子刚播好,他立即致电栏目组表示感谢,说他还邀请了很多朋友一起收看,大家都非常感动。编导夏宁说,她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在电话中他的语调,苍凉悲怆、强忍泪水,那是被深深触动了内心世界的人才会有的语调。

  为什么被采访者都爱这些作品?用“爱”而不是“喜欢”来形容应该不为过,因为这些故事直指他们生命中的痛点,最痛的那个点,当然也是最爱的那个点,一个合格的编导有时也应是一个心理学者,有时甚至比采访对象更了解他们自己。比如说叶辛,写作是他一生中的最爱,哪怕在功成名就多年后的今天,这仍然是他最大的乐趣。当他还是个连纸张笔墨都凑不齐的贵州知青时,当一次次收到退稿被嘲笑时,当几乎身边所有人都觉得他的作家梦是痴人说梦时,那份痛楚和坚持是常人难以理解的,以此为核心,以他为主角的这期传记风格的节目也就有了灵魂。故事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他离开贵州多年后,还经常做同一个梦,梦里只有一间雨后的茅屋,并没有任何其他情节。在编导的一再追问下,叶辛说,因为在当时,雨后他就不用出工,可以构思稿子了。这一刻的宁谧浸润了他的人生,涌动其中的是对于写作的深爱。

  再比如王小鹰,她最好的朋友死于一场大洪水并成为当时名闻天下的烈士。一场大洪水之后,同宿舍的几位好友都死于救灾,只有当晚王小鹰因为文艺小分队演出外出,阴差阳错逃过一劫。往昔吃住都在一起情同姐妹的闺密们,转眼却连告别都没有,就化为洪水中浮肿的遗体——那一定是她生命中最痛的点,当时几乎令她沉沦崩溃,即使是多年后的今天,当她回忆起替好友遗体梳头时的情景还忍不住想哭,于是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这个痛点展开。丈夫王毅捷在采访中抱怨,每当自己出差时,感情细腻的妻子这个时候就开始各种紧张近乎神经质,而王小鹰和王毅捷应该都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就是昔日大洪水造成生离死别给王小鹰带来的心理阴影,因为曾经在一瞬间失去所有朝夕相处最亲密的朋友,所以令她缺乏安全感。我相信,当看到节目此处的评点时,她的心一定会猛地痛一下,然后又释然的。

  同样,杨剑龙教授也不知道自己有多思念40年前不告而别,悄然离世的师傅,这位粗野的汉子曾与他亲若父子,是他成长的榜样。于是这个关于杨教授的故事就贯穿在莽莽群山滚滚大河之上,师徒忽然相逢欢乐相伴又生离死别、40年后以笔墨祭青春的主线之中。关于知青岁月,据说那天杨教授和编导说了很多,有很多细碎的小故事,有各种各样有趣的人。然而在2个多小时的采访后,在无数生活碎片的回忆之中,编导还是觉得应重点讲述他和师傅的故事,因为40年后,为了纪念师傅他写下了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当在采访中提到师傅忽然去世时,他的神色会忽然黯淡下来、不由自主地剧烈咳嗽——那一定是他青春时代最痛的记忆。

  很多的心理痛点,都会在人们真正明了的一刹那,转化为阳光与正能量。《我们的知青生活》系列纪录片能更深地展现爱与梦想、大自然之美、成长之美、时代之美,也展现人们走过黑暗的坚韧不屈,因为只有穿越了黑暗才能更深地感恩光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文艺评论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专版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A28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0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31版:上海新城区
   第A32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33版:汽车周刊
   第A3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A3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3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37版:夜光杯
   第A38版:夜光杯
   第A39版:阅读/连载
   第A40版:阳光天地(169期)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每周聚焦/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教育万象
   第B06版:早教沙龙/新民教育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广告
为什么他们都爱这样的作品?
追寻盲人的内心世界
生活永远在逻辑之外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A18为什么他们都爱这样的作品? 2014-11-26 2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