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静寂,我再次摩挲那本被高高置放于书架的《中国国家地理》。温暖的阳光穿梭于微隙的气息。那一张张大自然的雄伟景象聚焦在相机中,呈现出震撼我心灵的照片。阳光撒在我肩头,我回想起了我与相机走过的那些日子……
第一次拿到卡片机的那种自豪与兴奋让我至今难忘。像那些大人一样,我也装模作样,天天跑去家隔壁的植物园,眯起眼睛,盯着硕大的屏幕眨巴眨巴眼睛,半天才按下快门。拍完之后我也久久凝望着照片,深深陶醉于我的“成就”。久而久之,我竟也对花花草草多了几分留心。比如我称路旁的三叶草为“爱心草”,因为它的叶面中心有“V”形的白晕,三片叶子合起来就宛如爱心。又譬如我特别偏爱兰花,因为每一朵粉红色的花都宛若四五岁的小姑娘,神情纯真,张开“双臂”等待发现者的拥抱。那一段日子,我热衷于用相机记录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与心生喜悦的瞬间。
后来,尽管是即兴胡乱拍的照片,却也被亲戚朋友颇为赞赏。于是,我的肩上多了一样大家伙——单反。于是你会经常看见,一个女孩举着重重的单反,在街头忽踮起脚尖,忽蹲在地上,拍的或许只是商店橱窗内一只受万人宠爱的泰迪熊。那个女孩便是我。从哪个角度拍会最美?大家看了这张或许会不喜欢吧……应该换个角度比较好……这类的杂念充斥了我的整个摄影过程,一段时间后,尽管我的相机内多了许多令人赞叹的照片,但我却始终找不回当初拿着相机的那份纯粹与快乐。一张张照片如无声电影一样放映,我却与它们没有一丝美好的回忆。电影放映完,我的心也只如无声电影一般的寂静、沉默。
一日黄昏,太阳透过窗撒下碎金,我背对着夕阳坐在藤制的椅子上静静休息。斑驳光线交错重叠,光影在地面上移动着,被照耀到的地方仿佛披上了金辉。我望着它们出了神,心中泛起一阵莫名的波澜。恍惚间,我手忙脚乱地架起相机,不由分说地迅速按下快门。拍完之后,却发现地上的光影不复存在,只剩一片静寂的昏暗,我蓦地抬起头,心中怅惘。我赶紧翻了翻刚刚拍的照片,可映入眼帘的只是一张张昏暗的照片,令人心生悲凉之感。我站起身,望向窗外。调皮的光影仍在不停地移动,叫人怎么捉也捉不住。黄昏将裸露的枝桠映照在地上,微风摇曳,光影在地上一颤一颤,一切都显得宁静、祥和,可就是在光影一瞬间,一阵刺骨的寒风掠过,地面上一片昏暗,只留天空中光秃秃的树枝,光影溜得无影无踪。望着枯黑的树枝镶嵌进天空,我倏地明白了,相机能够记录下的或许只是光影的那一瞬间,记录的只是一刹那的美。真正能洞悉世间、记录下美的过程的,也只有自己的心灵罢了。
相机,只是我们心的批注,眼的旁白。因为拍下的每个当时,都是稍纵即逝的。真正能够记住生命中每一个美丽的瞬间,还是要靠我们的心灵,而并非一味的技巧与功利。真正能享受生命过程的秀美,也只有我们的心灵。
午后,阳光静寂。再次摩挲《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的自然景观美得无可比拟、震撼人心。可,一个个相机背后的心灵,对生活充满热力的心灵,美得胜过生活本身。
教师点评>>>
记录,无论以哪种形式,都源自于内心的触动。有时,我们却因太执着于记录本身,而错失了对美的体验与感悟。小作者用朴素而细腻的文字,引领读者共同参与了一次心灵的发现之旅。相机,从原来为“我”所用带来快乐的工具,变成了束缚“我”的一份沉重,最后冬日黄昏那稍纵即逝的光影让“我”幡然醒悟——最佳的记录方式原是用心感受。对于身处一个“时时记录,即时分享”时代的我们,小作者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思考。
指导老师: 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
叶斯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