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古已有之,而且从来就很普遍,因为囊中羞涩、因为闹饥荒,本来就是生活题中应有之义。揭不开锅了,不仅借粮,还需要借钱;年关过不去了,借钱买点年货,更是理所当然;娶媳妇需要借钱,盖房子可以借钱,甚至出趟远门,都不得不向亲朋好友借贷,凑几个钱上路。
在我小的时候,尽管大家生活都很拮据,但借钱还是同事、邻里、同学、亲友间的常事,虽说你不富裕,可还有比你更穷的。记得我父亲有一位同事,家里孩子多,老婆又没工作,经常举债度日,1966年向我家借了40元,直到1980年代,孩子都有了工作,他才提出要还,我父亲一想,都快20年了,不还也罢。而在我的同学中,也有动不动就借几分钱买铅笔买水果糖买冰棍的,当然,说借是借口,其实是不可能还的。
对有些人而言,开口借钱并不觉得难为情,有人一辈子没和别人借过钱,有人自幼就喜欢借钱,一直借到老,而且还能传承,上一代借出了传统,下一代也有可能继承,这样的人家可以称之为借贷之家。万事开头难,第一次不愿开口,或许保持一生,可这口一开,就收不住了,所以,借钱常常可以成为习惯,有点坎坎坷坷,首先就想到举债,反正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咬。这样的人,东挪西借,拆了东墙补西墙,凡是邻居、同事、亲友,无不成了他们的备用钱袋,大概他们只要一张口,必然与借贷相关。
从前借钱是为了活命,如今,借钱大多是为了提升。近些年,我见过借钱最多的都是为了买房、娶亲、购车,还有为了子女上大学,甚或留洋的。这样的借钱,几千块的小钱还看不上呢。当然,也有借钱为了活命的,那就是看病。其实,无论怎么借钱,为了什么借钱,救急不救穷,是一条至理名言。
我至今没和任何人开口借过钱,不是因为富有,而是觉得难以启齿,听到别人开口借钱轻轻松松,不能不佩服他们的底线。前人讲究择邻而居,可在我的生活里,邻是不能择的,过去的房子是分配,现在的房子是商品,什么样的邻居只能碰运气,其实,除了朋友外,同事、同学、亲戚,我们都没有选择权,遇上个喜欢举债为生的,也只能听天由命。这样的人,说不定过得比你还轻松呢。
当今时代,借贷并非人生的缺陷,而是一种生存甚至是发财的机遇,只不过,对象不该找错,因为那种贷,不但要还,还要添加利息,而且连你的房子、车子都会一并抵押,一旦还不上,你就一无所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