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上来了一个马戏团,为了吸引观众,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换票方式:做三个小时工作送一张外场票;六个小时一张内场票;做一整天,就可以得到第一排的票。有一对穷人家的小兄弟决定拿最好的票,他们一刻不停地干活,因为看马戏的信念支撑着他们,终于在一天艰辛劳动后骄傲地拿到内场票。他们筋疲力尽地坐在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当小丑主持人出场时,这两个孩子却在震天的音乐和掌声里疲惫地沉沉睡去……
这个故事很有寓意。就像人生,每个人都渴望能坐在前排最中间的位置,你拼命努力,拿到了前排的票,可是往往到了这一刻,或许你已经疲惫不堪,甚至已老去了,再没有精力和心思去欣赏精彩的演出了!这么还不如选择付出适当的努力,然后舒舒服服地在内场看演出,又何必要坐在第一排最中间沉沉睡去呢?于是有些人会先琢磨一下,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更准确的定位。
而我的一个80后小同事看了这个故事后,大为不满,认为这个故事的发展不必然会推理出这个结局,认为:“干啥就该干得像个样,宁愿抢到最好的票,否则一样的累,一样的困,但他们的心里没有了美梦。”
突然想起十年前的一件事。那年公司取消了公车,鼓励购买私车,给予津贴的政策。一批简单思维的同事都买了车,唯有一位名校毕业、精通经济的才俊一直按兵不动。我问他为何。他掏出了一张纸,那是一份精心计算过的《购车十年现金流量表》。以购买普通桑塔纳为例:每年一万元的油费,一万元的保险修理费,1千元的停车费,500元洗车费,每年的支出是21500元,十年就是支出21万元5千元;加上15万元的车价,3万元的车牌;十年的总费用是39.5万元;减去十年24万的补贴,十年实际支出15.5万。而如果自己不买车,光拿公司一个月2千元的车贴,实际上只会用掉1千元一个月的出租车费,那么一年至少净收入1万,十年将净收入10万元。结论是:不买车最合算!
我真被他精于计算的行为惊呆了,数字对比太明显了。隔了一天,我换了种说法:你想过福特发明汽车最大的动机是什么?让自己的家人不用在风雪交加的路途中跋涉;带上你的女朋友和孩子去兜风旅行;让男人像男人一样强大伟岸,到更远的地方去,带回更丰硕的成果。这就是梦想!它像我们从小渴望有辆自行车一样的充实和具体,它与一个男人的天生梦想有关。值多少钱?与钱有关系吗?听了我话,他讷讷地说:“昨天我女朋友也是这么说的……”
人生真的是自己既看戏也演戏。有的戏非常豪迈,有的戏却经常平庸荒唐。不经意中我们在选择。年轻时候为了让弟弟妹妹留在城市,自己报名去上山下乡,在爹妈那里赢得一份骄傲;进到单位后,乐于听从领导的号召,为建设四个现代化而拼命努力;这三十年来,大家都遇到了好时光,在年过半百后竟然拥有了我们父母辈永远都想不到的属于自己的房子和车子。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选择向着这个大时代的“超级大饼”的方向,义无返顾、不遗余力地前进。为此可以疲惫可以病困,只要梦在醒来的时分还是清晰美丽。
那个80后的小后生说得多好:宁愿让劳累的困睡中有美梦。为了心中的美梦,我们应该懂得只要艰苦奋力地劳作,一定会有自己应该的收获。也许疲惫和伤痛会妨碍自己的享受,但亦步亦趋的人生,才会充满着太多的忖量、怀疑、自恋和矫情,仿佛是一位新嫁娘在上轿的最后一刻,还在思量能不能荣华富贵、白头到老、子孙满堂一样的纠结无聊。
这些话,好像是十年前马云对他召集来的一万多名员工说的。他说他要和大家一起创造世界上最大网商,为全世界服务:让中国的小商品走向世界;让美国的樱桃蓝莓摆上中国人的餐桌;让德国的大闸蟹塞住中国老饕的嘴;让自家宝宝订到新西兰牧场的牛奶……今天,上列的这些,他都做到了。马云仅仅是本土充其量二流大学毕业的一个文科生,但不妨碍他有火星般遥远神奇的智慧。其实,就是因为坚持梦想坚持努力,他才拥有梦里看戏的小哥俩一样灿烂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