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文明有多远
左妍
  左妍

  说起文明,国人很尴尬。此前有一项在欧洲酒店经理中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为世界最佳游客,美国其次,而中国人则排倒数第三。

  国人在外素质到底好不好,我见识得不多;但在国内来说,还是有很多想说的。

  去年,本报曾在春节前夕发起少放鞭炮、文明过节的倡议,得到不少响应。有一个读者的来电让我印象深刻,她说,自从有了孩子,渐渐对放鞭炮产生了厌恶之情。节日的鞭炮作为一种传统还好接受,但平日里常有人三更半夜放炮,就说不过去了。因为好不容易哄睡着的小孩,又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而且全家都醒了,还得从头来过,这种感觉让人气愤又无奈。

  我也有深深的共鸣。和半夜鞭炮一样惹人厌的,还有无处不在的二手烟、稍不留神就踩到的狗粪、向来无视红绿灯的电瓶车、高处抛下不长眼的垃圾,等等等等。

  有一个理论叫“被动文明”,相对面叫“主动文明”。对许多人来说,无形之中都被“被动文明”逼迫和束缚。“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随地吐痰”等等,这一条条硬性规定和明确指令,使人的外在行为因制约而沿着文明的轨道慢慢前行。但是,这种“被动文明”哪怕再硬性、再明确,总还是掩盖不了蠢蠢欲动的陋习。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怀孕那阵子,有一次挺着大肚子进小区,和两个不认识的男子打了照面,男子手里夹着刚点的烟,默默地将烟藏在身后,待我慢悠悠走过去之后才将烟送到嘴边。这个小细节让我思索良久,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他们关怀一个陌生人?

  其实,文明不文明,衡量的标准很简单,凡事能否多考虑和尊重别人的权利和感受。对待别人能否多一份理解,一份爱心,也是同样重要的。文明,不仅仅是不随地吐痰,它包含了太多现代社会理应传承下去的,理性又充满人情味的东西,只可惜,现在我们连不随地吐痰这一点都还没做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声音
   第A03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4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5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6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7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评论·随笔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推荐
   第B04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代表与选民联系应该更畅通
我是看客
文明有多远
高校治理改革重在健骨强筋
不是泉水是奶水
大都会墙角的野草,令人怦然心动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10文明有多远 2015-01-27 2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