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军从政 投身政坛
正当丘吉尔顺风顺水时,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的身体因病每况愈下,于1895年1月24日辞世,让年幼的丘吉尔承受了丧父剧痛。丘吉尔在人生最需要庇护的时候,顷刻间失去了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的大靠山。祸不单行,丘吉尔的外祖母和保姆同年先后去世,家庭一连串的不幸变故没有使丘吉尔一蹶不振,反而给丘吉尔注射了“催熟剂”,使丘吉尔一下子成熟、坚强、自立,真正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宰。
从军校毕业以后,丘吉尔开始认真谋划自己的未来。起初,丘吉尔立志纵横沙场,建立军功,为此他不惜冒生命危险,赶赴硝烟弥漫之地,可以说“英国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丘吉尔”。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的深刻,丘吉尔发现从政更有前途,更能发挥作用。于是,丘吉尔毅然弃武从文,开启了政坛生涯。英国军界少了一位出色的军人,政界多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1900年10月,丘吉尔成功当选为奥德姆选区保守党议员,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实现了从军官到议员的华丽转身。初入政坛的丘吉尔初生牛犊不怕虎,胆大心细,从实际出发,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政治观念,“万绿丛中一点红”,不拘泥于党派、政见的约束,以我为中心,只服从自己的主观意志,不久就让人领教了他的非同凡响,先后两次经历转党风波,成为英国政坛的绝对异类。
丘吉尔进入议会第4天就完成了“处女演说”,语惊四座。身为保守党议员的他竟然毫不留情地批评本党的南非主战政策,为布尔人说话,博得了自由党的欢呼,引起了保守党的愤怒。丘吉尔一下子成为党内著名的反对派。从扩军问题、军费开支到陆军海军主次、关税壁垒问题,丘吉尔与保守党大唱反调、渐行渐远,决裂已然不可避免。1905年1月,丘吉尔脱离保守党,5月加入自由党,成为著名的“叛党人士”。当年12月自由党领袖坎贝尔·班纳曼爵士上台组阁,丘吉尔就任殖民地事务部次官,当时丘吉尔年方31岁,可谓英气勃发。20世纪20年代以后,丘吉尔的政治观点与自由党越来越格格不入,深感掣肘的丘吉尔打起了再次转党的念头。1924年11月7日,丘吉尔加入以保守党领袖鲍德温为首相的内阁班子,出任财政大臣。离开20年后,丘吉尔再次回到保守党的怀抱,成为保守党重臣。转党大事丘吉尔居然先后干过两次,而且都得到重用,不得不佩服丘吉尔的天马行空、我行我素。
进入殖民地事务部以后,丘吉尔大刀阔斧,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干,表现可圈可点。由于业绩不凡,继任中风的坎贝尔·班纳曼爵士为首相的阿斯奎斯筹建新内阁时,委任33岁的丘吉尔为商务大臣,丘吉尔正式进入内阁。
1910年丘吉尔由商务大臣转任更重要的内政大臣,原本对丘吉尔是一件幸事,可由于丘吉尔决策失误,内政大臣并没有给丘吉尔留下多少美好的回忆。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工人罢工,丘吉尔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出发,采用铁腕手段强行镇压,留下不少后遗症。镇压托尼潘迪镇工人罢工、铁路工人总罢工,西德尼街的杀戮等让丘吉尔的威信大跌,激起了众怒,直到1911年丘吉尔转任海军大臣才算解脱。海军大臣对丘吉尔来说顺风顺水,任期内业绩不凡。丘吉尔提高了海军士兵薪饷,致力于海军技术革新,军舰新装15英寸大炮,建造战列舰,丘吉尔尽管遇到议会等的阻力,但仍不遗余力地壮大海军,历史证明了他的眼光独到。丘吉尔任海军大臣33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被动参战,由于丘吉尔经营有方,英国海军一战一开始就处于备战状态,迅速进入角色。
一战中在海军大臣位置上有滋有味的丘吉尔欲趁热打铁,煞费苦心地制定了针对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战计划,作战过程中由于地中海舰队司令卡尔顿中将指挥不力和陆军大臣基奇纳坐视不救,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贻误战机,最终死伤、被俘4.33万人,狼狈失利。达达尼尔海战失利责任主要不在丘吉尔,但形势使丘吉尔成为众矢之的,被黯然免去海军大臣之职,成为闲职不管部大臣。与丘吉尔关系不错的劳合·乔治担任首相后,起用丘吉尔为军需大臣,离开政坛20个月后丘吉尔重新归来。1929年因经济危机失去财政大臣之职后,赋闲整整10年;丘吉尔失职不失志,潜心总结得失,密切关注世界形势,二战的爆发、英国绥靖政策的失败终于促成丘吉尔重返政坛,重新出任海军大臣。从此,丘吉尔的人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纵横捭阖 接任首相
丘吉尔具有政治家的气魄和眼光,一战结束时对《凡尔赛合约》过度蚕食德国深感不满,认为会激起德国民众的不满与仇恨,埋下新的战争种子,可惜他的建言当时无人肯听。纳粹主义在德国横行、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以后,丘吉尔更是寝食难安、忧国忧民,时刻关注法西斯的一举一动,屡屡向世人发出警告。然而众人皆醉我独醒,丘吉尔的远见卓识无人理解。当二战爆发、英国绥靖政策一败涂地时,政府首脑、国人才想起本国还有一个目光远大、战斗不息的雄狮。
1940年5月10日,丘吉尔正式接任张伯伦成为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可以说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外希特勒气势咄咄逼人,波兰、丹麦、挪威相继沦陷,荷兰、比利时危在旦夕,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法西斯德国的阴影之下;在内英国政党各执己见,意见不一,前任首相张伯伦留任枢密院院长,心存不满,国内气势低落、民怨沸腾,留给丘吉尔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丘吉尔以最快的速度组建5人战时内阁,由3名保守党成员和2名工党成员组成,全权负责外交内政,协调了两大政党之间的关系;对张伯伦尊敬有加,不追究他过去的绥靖错误,赢得了保守党领袖的支持,实现了党内和谐;5月13日在下院发表了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第一次施政演说,取得了381票支持、0票反对的绝对支持。丘吉尔步步为营,终于坐稳了首相宝座,接下来他该全力以赴对付气焰如日中天的希特勒了。
丘吉尔上台之后,竭力将他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性格赋予英国,充分激发英国的士气与信心。1940年5月底,德国军队绕过马其诺防线后迅速推进,将40万英法联军逼到敦刻尔克这一狭窄地带,英法联军即将遭遇全军覆没的灭顶之灾。丘吉尔当机立断,制定海上大撤退方案——发电机计划,从5月26日到6月4日,出动英伦三岛所有大小船只九天九夜不间断地救援,加上希特勒决策失误,丘吉尔整整救援出34万英法联军,为二战的战略反攻保留了有生力量。
在实现全国总动员的基础上,丘吉尔合纵连横,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不断壮大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丘吉尔信奉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尽管与苏联有敌意,大敌当前丘吉尔与苏联尽释前嫌,德军闪击苏联以后,英苏双方结成了可靠的同盟。同时,丘吉尔不断争取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支持,积极与罗斯福斡旋,美国向英国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几乎掏空了美国的军火库。与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对法西斯宣战,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三巨头终于握手,齐心协力对抗法西斯。二战形势逐渐扭转,在反法西斯同盟的同心同德下,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投降,二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