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陈甦萍:
现在,沪语危机已经越来越深。一些85后、90后的上海年轻人,对上海话是“听得懂、不会说”,他们之间聊天,都是普通话,哪怕说的是吃喝玩乐的事儿。现在的中小学生,英语都比上海话说得好。这样,再过20年、30年,上海话就可能会消失。所以,我想在本次人代会上提交一个书面意见,希望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大家都来想办法,大力保护、传播上海话,让沪语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得到发扬、传承。
我是一名沪剧工作者,了解沪语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很多上海话生动、传神,是无法翻译成普通话表达的。看到越来越多的上海人不会说上海话,我是非常痛心的。近年来,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幼儿园和小学推广沪语童谣等,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可以鼓励教师在部分课程上用沪语授课,鼓励小朋友在课间用上海话交流。另外,许多新上海人学习上海话的积极性很高,可以在社区多多开设沪语培训班,让一些上海话说得好的阿姨爷叔来当老师,我们剧团的演员也可以来上课。
我还有一个建议:现在,不少公交车上报站已经是双语了——普通话和上海话,这对于普及上海话很有帮助。但是,地铁里的报站和提醒都是普通话和英语。当然,英语报站体现的是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但实际上乘坐地铁的老外并不多。而一座国际大都市更应当给本地居民以人文关怀。我建议,在地铁里增加沪语报站,而且应当放在比英语优先的位置。地铁人流量大,有助于传播上海话。
朋友们觉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建议吗?
市人大代表姚键:我身边有很多90后都听不懂上海话,希望在社区中办沪语学习班。
退休中学校长王根宝:支持甦萍老师的提案(书面意见)!公园里有英语角,也可以有沪语角啊。沪语广播可以扩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激活沪语的魅力,需要甦萍老师这样的专家多坚持和努力。
上海电台沪语播音员建鸣:上海话,作为一种语种,必须好好保留和传承! 特别是研究吴地地方史,探究吴地发源、人口形成、地方贡献等等问题时,是很有帮助的!
旅游公司老总侯仁珏:上海母语是沪文化的基础,抢救沪语刻不容缓,马上从小学抓起,从幼儿抓起。
关键是领导重视,要抓落实各幼儿园、小学开设沪语班,沪剧院是培训师资的摇篮。
电视导演张晓阳:陈代表,上海每个幼儿园应该每天讲一小时上海话,每个小学每周应有一次讲上海话活动。
社区文化中心主任雁过留声:有个严重的问题,学校老师是外地人,不会说上海话。
谢晓东:沪语报站是我们巴士三汽首创。你说得对,现在乘地铁的人数比公交多得多,应该使用沪语报站。
阮文萍:以前电视里经常播放沪剧连续剧,我小时候看得比较多,这样可以更快地学习沪语。
(本报记者 邵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