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不止读了一屋子的书
“那个年代革命者心目中都有一个神圣的理想,这也许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在刘弥群眼中,父亲的很多举动都是从大局出发,超乎个人名利之上。抗战爆发后,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刘伯承任一二九师师长,而早在十年前,他已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军长。“想想看,如果不是为了他心中的理想,怎么会毫无怨言地接受从军长到师长的身份之变?”渡江战役后,刘伯承又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国民党部队土崩瓦解后,中央的部署是由贺龙接管西南,于是刘伯承率部队在成都城外守了三天,直到兄弟部队到达成都并先进城后,刘才带部队随后进城。
1892年,刘伯承出生于重庆开县一个贫苦家庭,虽家境贫寒,但刘伯承的父母仍举债供他读书。12岁那年,刘伯承参加乡村的科举考试并中了秀才,最终因为被别人举报其家世是吹鼓手出身而被逐出考场。此事从一个侧面证明刘伯承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刘伯承年轻时就爱读书,这一习惯保持了终生。1921年因战斗负伤而休养,他后来告诉儿子刘蒙,那段时间自己“不止读了一屋子的书”,其中不乏《二十四史》等中国古典典籍。刘蒙说,后来他在重庆图书馆还看到了父亲当年读的那套《二十四史》,上面有密密麻麻的点评,“其中不少特别独到的视角”,让他深感触动。茅盾先生曾在回忆录里提到,解放初期,他有一次与刘伯承同桌吃饭时聊起《二十四史》,刘伯承的见解让茅盾也深感钦佩,令其感慨“刘伯承是真正读书的干部”!茅盾当即表示,送刘伯承一套当时很难买到的精藏本《二十四史》。
南昌起义失败后,1927年底,刘伯承乘坐一艘苏联海轮离开上海,远赴莫斯科学习军事。刘伯承一下船,就被告知自己的俄文名叫“阿法纳西耶夫”。进校报到时,他仍在心里默念着那个拗口的名字,却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看着他哄笑起来,原来上面已经点到“阿法纳西耶夫”了,他愣是没听出来。
刘伯承先是进高级步兵学校学习,35岁的他是同学中年龄最大的。刘蒙说,父亲此前有一些英文底子,但俄文一窍不通,33个字母组成的俄文无异于天书。于是他每天都在左手手心上写满生词,走路也背,上厕所也背。“看书的时间长了,右眼的假眼球把眼眶磨得生疼,他就把假眼球取出来接着看。”刘弥群说。刘伯承在步兵学校的同学后来告诉刘蒙,那段时间,刘伯承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次日早晨两三点钟,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就寝之后他就蒙上个毯子,在“小帐篷”里点灯学习。有同学起来上厕所走过“帐篷”,就按一下他的头说,该睡觉了。
俄文颤音很难发音,中国学生戏称“打嘟噜”。刘伯承打这个“嘟噜”舌头就是不听使唤,于是他每天比别人早起半小时,到操场上大声“打嘟噜”。在莫斯科冬天哈气成冰的早晨,刘伯承硬是把“嘟噜”给打出来了。
那时的苏联实行供给制,刘伯承是以中共将军的身份去学习的,享受的待遇高出普通学员。他找到学校打扫卫生的一位女工说:“你陪我聊天,我可以把用不了的供应券给你。”于是他的口语提高得非常快,半年后已经是班里最好的学生了。老师惊讶地问:“你是不是讨了个俄国老婆?”刘蒙说,当时在苏联学习的还有一位国民党官员屈武,屈武倒是真的娶了一位俄国老婆,但俄语差远了。半年后,由高级步兵学校校长亲自写推荐信,刘伯承进入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年,留学三年的刘伯承回国。
刘伯承后来组建南京军事学院时,曾经聘请过一位苏联顾问。苏联顾问比较傲慢,经常指责中方不懂军事。有一次刘伯承约他谈话,谈话中他用俄语重点阐述了他对俄国著名军事家苏伏洛夫十大军事原则的理解,苏联顾问听后对刘伯承的学识深感惊讶:“没想到中国还有人对苏联军事家研究如此深刻!”从此他再也不评头论足。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刘伯承留下了390多万字的军事著作和190多万字的翻译作品,在战火纷飞的年月,他戎马倥偬且失去右眼尚能如此,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