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将到,谈个相关汉字。
弃(棄),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字,是荒蛮时代先民抛弃新生儿恶习的最直观写照。
当时的人们不懂“计划生育”。妇人一个一个地生孩子,孩子多了,无法养活,也不指望有好心人收养,因为大多数父母都要弃婴,就需抛弃部分新生儿。
甲文主要有三款弃(图一):
第一款,纯粹是在“害婴”,甲文学者董作宾将其归入弃字。解读为新生婴儿刚离开母体,迎接他/她的不是人生的开始,而是被为“父”用手中棍棒活活打死(图一1)。此字打死婴儿弃之的构字无问题,但在字的微形上笔者尚存疑点,明显字中打死婴儿是带弯钩的“作案物”,与通常甲文中手举杆杖棍鞭形的字义是击打的攴(pū,图二)有异,而董作宾识定是“拿着木棍的一只手”。笔者以为,由于“作案物”不同,这里的“害婴”手段,还可具体到是否为劈,弯钩的“作案物”可能是当时锄镰等劳动工具,如果那样劈死婴儿,就比棍打更残忍狠毒。
第二款,双手持绳索在旁,也许刚勒死新生婴儿,已放簸箕准备扔了(图一2)。
由于周以后鲜有如此残忍弃婴手段,故一、二款的甲文并无真正对应的后文字。
第三款,上面是个婴孩,三点表示羊水,中间是树条编的簸箕(仍为现在农村人们所使用),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即像弃物般地将刚出生的婴儿倒掉(图一3)。
这是三幅血淋淋的弃婴图,惨不忍睹。
金文弃的簸箕复杂化,应是簸箕与箩筐复合形。将甲文的婴儿“子”写成头朝下的“倒子”(图三),秦小篆“箕筐”有柄,仍为“倒子”(图四)。那时活生生弄死新生婴儿的恶习再弃之的现象已不见了。“倒子”表示所遗弃的是死婴或病婴,或认为“不吉利”的新生儿。那时即便无能力养育的新生儿,大人也不同早先的弃之荒野,往往送到有人经过的地方,期盼条件好的善良人士捡到。
“倒子”一直保留于弃字,不管隶变楷化后传统正体异变的“棄”还是宋元俗字“弃”(今简字同),都依稀能见可怜弃婴的遗痕。
迩言“弃”字,讲一个“弃”的故事。
古时有个名叫弃的弃婴就是大名鼎鼎的后稷。《诗经·大雅·生民》记述了这个弃婴的神话:周族的始祖母姜嫄,生下后稷,认为此孩子不祥,于是弃置在巷道上,受到了路过的牛羊保护;又被弃放在森林里,得到了伐木人的照料;最后被弃于冻实的河面上,又有乌鸦用双翅覆盖不让他受冻。几次弃婴均未成,姜嫄又惊又喜,这些都说明后稷得到了神灵的护佑。遂以“弃”字给孩子取了名,自己安心养育“弃”。后稷从小喜欢农事,长大后成为华夏农业生产的始祖,被称之为稷神与农神。
也许是弃的造字指向性直白,本义“气场”大,乃至自古洎今有“弃”组合的词语与成语,弃的字意就是舍去扔掉,并无衍生其他新的引申义。
例如:唾弃、遗弃、弃权、抛弃、弃市、弃世、弃养……;弃之不顾、弃瑕录用、自暴自弃、彼弃我取、背信弃义、弃邪归正、遗珠弃璧、前功尽弃……出现在后世人名上的弃,同样有舍去扔掉意涵,最知名是宋代大词家辛弃疾。
弃字本意的“弃婴”,这应当要在我们生活里杜绝的丑陋现象,但种种原因,今天我们生活中大人的弃婴行为还屡屡发生,这是人性的悲哀,社会的伤痕,弃婴案在很多国家被视为犯罪。弃婴之痛,痛了婴儿,痛了亲人,亦痛着整个社会。拿什么来拯救新生命,让所有孩子能够从小就沐浴着爱的阳光,这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怀着不平静的心情,笔者稔究考梳写就《“弃”字迩言》,除了分析弃字,更祈愿弃字构出的沉甸甸的形、理、义,永远成为历史之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