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落幕,然而高考“后遗症”依然在弥漫扩散。最为突出的,我认为便是硬性要为莘莘学子“创造”一个美其名曰“绝对安静”的学习环境。高考正日的“绝对安静”算是特殊情况且不论,平时,在不少家庭中,也禁“声”有方: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只要“读书郎”在,家中就像“默片时代”,父母说话只能用手比划……这般小题大做、颇为滑稽的禁“声”护考,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莘莘学子何以变得如此弱不禁“声”?其实,考生原本并非如此,而是我们的社会、学校,尤其是家长把他们“惯”的。
人们往往比较注重对听得见的噪声的治理,而对于另一种听不见的、更为危险的“噪声”则比较漠然,反而是把孩子理应具备的抗干扰能力有意无意削弱了。眼下,禁“声”护考措施越是层层加码,考生的抗干扰能力越发丧失殆尽,犹如暖房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一样。毛泽东当年曾特意到最喧闹的集市去读书、背外文单词,以培养自己看书学习的静心、锻炼自己的意志。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抗干扰的定力就是在战胜自我的较量、打磨中炼成的。
为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无可厚非。然而“过犹不及”,当务之急,并非挖空心思、治标不治本地一味禁“声”,而是从小培育孩子的定力以及平常心。顺其自然,让孩子到现实的、“原生态”的环境中去摸爬滚打吧,这——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