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北大教授梁小民又在《东方早报》晒出4月份的读书单(迄今已一年)。这个月中,他趁不上课外出的9天时间,读了29本书。浏览他整整一版的简要书评,没有一本是“文画配”或袖珍的口袋书,都是真金白银的纸媒传统书。梁教授说,“我的养生模式是,活着,读着,写着。”
梁教授此举为咱史上出书最多的年月但也是相应读书人最少最浮躁的国人做了极佳的示范。据报道,在目前举世最豪华的迪拜七星级酒店的一次访谈中,30%的客人来自中国,日本客人只有1名;可是论读书量,日本人均每年读书40本,我国仅4.5本。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此言掷地作金石声:放眼上世纪上山下乡那会儿的知青群,日后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精英,哪一个不是竭尽可能一头扑在书本上,像饿汉扑在面包上、有悬梁刺股劲头的书生?
这年月,青壮们匆忙浮躁、心旌飘拂,不能自已:万米高空中,为鸡毛蒜皮而致全武行;地铁里的低头族,如是读电子书,好歹也是读书,然而全神贯注的只是八卦和娱乐!然则,高龄的梁教授一年中有三分之一在外讲学,但是嗜书如命,不上网,不上“两微”,边坐飞机边看“圣贤书”,广泛涉猎,一年中最高的读书纪录为306本!“读书绝不吃亏。”这是梁教授的切身体会,而且,他觉得,书读越多,速度越快。
说到“读书绝不吃亏”,三毛的发现是“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这“容颜”,指的是气质、素养、社交、应变等淑女或绅士风范。其实,说到读书的“易容”“不吃亏”,不是经济学家的胡适却说得更具体、更“功利”、更加诱人,他说:“每天花一个钟点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读11万页。这11万页可使你成为一个学者。”——注意,不是通常的“学习者”,而是学有专长的专家型学者!
所以,举凡地铁中沉湎玩游戏的低头族、瞅准刹那间空隙勇闯红灯的“飞人党”、呼朋引类的棋牌室广场舞的闲暇群等,若能听取胡适的建议,每天潜心个把小时,积跬步至千里,让人生添增光彩,想想都乐不可支哩!
在笔者看来,像梁小民般展示书单比炫耀七星级酒店入住单据要上档次得多。
投入建设全球科创中心,能离开读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