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沪上曾掀起过一股外语学习潮,许多学员为了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便在闲暇时自发地从各地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人民公园里,相互交流学习,于是就形成了影响一个时代的“外语角”,就是这个“外语角”还真造就了不少外语人才。那么,如今为了沪语的保护和传承,我们何不借鉴“外语角”的做法,在公园、绿地开辟一个个沪语角,让参加晨练的土生土长的大爷、大妈,大叔、大婶来做老师;也可在本市各部门的对外服务窗口施行普通话和沪语的双语接待方式,让每一个学习沪语的人能学以致用。
其实,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方方面面的人去努力,去参与,正如文广演艺集团总裁吴孝明所说:“保护上海话不只是沪剧演员的责任、不只是滑稽演员的责任,是全部上海人的责任。”只有我们大家都努力起来,都参与进去,营造好一个个沪语交流的环境,那么沪语的保护和传承就有希望。
——读者 周钰栋
本报记者 陆常青 整理
感谢读者给晚报提供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您可以拨打本报读者热线:962555或投稿邮箱:lucq@xmw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