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互动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7月3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营造沪语交流的环境
陆常青
  读贵报7月22日A17版《训练营“交交关” 上海话“乓乓响”》一文,感慨良多。的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沪语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那么,如何“保护”,如何“传承”?是开办一个个沪语训练班、训练营?当然这不失为一条重要的途径。那么,当一批批学员从训练班里毕业出来以后,他们又到哪里去巩固、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果?我觉得,开办沪语训练班仅仅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要紧的是要营造出一个个沪语交流的环境,让每一个从沪语训练班中出来的学员能学以致用。

  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沪上曾掀起过一股外语学习潮,许多学员为了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便在闲暇时自发地从各地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人民公园里,相互交流学习,于是就形成了影响一个时代的“外语角”,就是这个“外语角”还真造就了不少外语人才。那么,如今为了沪语的保护和传承,我们何不借鉴“外语角”的做法,在公园、绿地开辟一个个沪语角,让参加晨练的土生土长的大爷、大妈,大叔、大婶来做老师;也可在本市各部门的对外服务窗口施行普通话和沪语的双语接待方式,让每一个学习沪语的人能学以致用。

  其实,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方方面面的人去努力,去参与,正如文广演艺集团总裁吴孝明所说:“保护上海话不只是沪剧演员的责任、不只是滑稽演员的责任,是全部上海人的责任。”只有我们大家都努力起来,都参与进去,营造好一个个沪语交流的环境,那么沪语的保护和传承就有希望。 

  ——读者 周钰栋

  本报记者 陆常青 整理 

  感谢读者给晚报提供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您可以拨打本报读者热线:962555或投稿邮箱:lucq@xmwb.com.cn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2015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记忆中的抗战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新民资讯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5版:目击/街拍
   第A26版:互动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广告
代官山跑路再引预付卡风险关注
营造沪语交流的环境
豪门扎堆来华 为淘金还为啥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互动A26营造沪语交流的环境 2015-07-31 2 2015年07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