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霜露》和《爱满天下》之后,叶良骏老师的第三本散文集《博爱存心》又与读者见面了。这本书中所收的文章,很大一部分在《夜光杯》上发表过,因为工作关系,得以先睹为快,感受也就更深了一层。
《新民晚报》1982年复刊后,我们这些新上路的年轻编辑,对如何评判文章的好坏,有些拿捏不准。在一次总结会上,老社长赵超构先生给我们上了一课。他引用了朱光潜先生那篇谈《写作练习》的文章,把文学作品分作言情、说理、叙事、绘态四大类。例如诗歌侧重言情,论文侧重说理,历史、戏剧等侧重叙事,山水、人物、杂记等侧重绘态。赵超构先生认为,情、理、事、态四者应该是新闻报道和副刊文章中固有的内容,它们不是个别孤立的,有的好文章就兼有其中的一二或三四,最好是做到四美齐全。
赵老的这一课,给了我们很大启迪,这以后,我就依据“情、理、事、态”这四个要素来选稿,来评价一些作品。
现在,拿这四个要素来看叶良骏老师的这本新著,便可发现她是努力做到了四美齐全的。
首先是一个“情”字,这是叶老师所有文章中最突出的亮点:她继承了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精神,以真情真心抒写生活,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我的心里充满爱意,皆来自故乡无处不在的善行”;对长辈的尊重之情:“因为阿姑,家乡变得格外温暖,使我深深有想回家的柔情;对朋友的关爱之情:“交朋友不难,难的是你自己是否有一颗别人看得清的心”;对学生的护犊之情:“让我在这里抱抱你……我愿以一颗母亲的心,祝福你”。当你读到这些文字,不能不被她深挚的情感所打动。
她的文章情中寓理,点点滴滴的所思所感,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在“淡笺浓墨”这一辑中,她给许多人写信,这些收信人都普普通通,甚至无名无姓,如答一个烦恼的中年人,她这样劝诫道:“不要画地为牢,不要奢望太多,更不要自寻烦恼!火很美,却会灼伤人!明白这一点,你就不会迷路了。”她针对的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说出的道理,却有着鲜明的个性。
也许是当老师的缘故,叶老师特别擅长讲故事,娓娓道来,曲折而生动。如《那时怎懂有人在等我》,把一个少女对一名空军军官朦胧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让人动情。如果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收视率一定会很高。
叶老师说这些文章都是她所见所闻,因此就有很强的“现场感”,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叶老师描绘人物、山水、历史,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叶老师说这本书只是记录了她人生旅途的履痕,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皆出于爱和感恩。而我想说的是,一个人只有懂得爱和感恩,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这是我读完叶老师这本书后最深切的感受。
(本文为《博爱存心》序,已由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