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媒体、社会舆论、政府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事实孤儿”已逐渐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但当下针对“事实孤儿”的救助,还停留在物质救助层面。这些孩子承受的,除了物质上的极度匮乏外,还有精神和心理关爱上的双重贫瘠。心理和精神上受到的创伤,如得不到及时救治,则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据西北大学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显示,有70%的“事实孤儿”经常或偶尔感到恐惧,23.3%的儿童经常难以入眠、做噩梦,有32.4%的儿童经常或偶尔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回想贵州毕节那四名自杀的孩子,他们在有食物、有住处的条件下,仍选择自杀,这其实说明了心理上的创伤,已经成了这个群体面临的最大的生存威胁。
于当下而言,对“事实孤儿”实施怎样的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有着怎样的将来。各级政府机构应当通过实地调研的形式,实现官方与民间对接,通过救助平台多元发展的方式,对“事实孤儿”的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关照。具体来讲,则是可以通过发动邻里及社区的力量、亲族的力量、社会志愿者及专业机构的力量共同来抚慰“事实孤儿”受到的精神创伤。
(张剑 刊今日新华每日电讯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