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高淩百先生1900年生于江苏江阴,1922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在他1936年9月至1946年4月出任中国驻新加坡代理总领事、驻新加坡总领事期间,正是国内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也是他殚精竭虑尽职报国的岁月。
肩负重任
发动侨民募款救国
世界各地的华侨数南洋最多,侨史最长。由于各侨团的文化差异大,结团宗旨随其政治背景的不同而不同,相互之间难免会出现猜疑和摩擦。
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下,祖父身为国民政府驻英国殖民统治南洋诸国的最高长官,肩负着筹款救国重任,他深知唯有团结各侨团,才能同仇敌忾。为此,祖父经常与当地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领导的侨团互动,统筹和均衡领区内各侨团援助国内抗战活动,如声援和慰问罢工抗日的铁矿华工等。他坚持同为华人、共同抗日为原则,无论是亲共的陈嘉庚、中立的刘海粟和徐悲鸿,还是国民党的吴铁城,只要是支援国内人民抗日的活动,祖父都会争取亲自参加,并通过报纸报道共同抗日的主张。在祖父和总领馆的姚竹修(烈士)、季步飞等多位外交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引导下,当地侨界和艺术界纷纷发动侨民慷慨解囊,筹款救国运动此起彼伏,抗战物资通过马六甲海峡,经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
为国育才
致力华侨教育事业
来到南洋,祖父感到宣传抗日思想,教育青年人的重要。为此,祖父多次与文化教育界的朋友讨论,多开展一些抗日教育和宣传活动,并常去当地华侨中学看望师生,还专门题词“为国育才”以勉励师生。对于华侨子女就学生活遇到的困难,他积极通过总领馆给予协调帮助,为抗战救国和促进南洋华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奔波。
为鼓励南洋华侨青年回国抗日,祖父以身作则,毅然决定把在新加坡生活了多年的两个儿子送回国内,与全国军民共同抗敌。
祖父深知,这一送很可能就是生死别离,仍强压不舍之情,亲自送别。父亲回忆离别新加坡时,祖父把他哥俩领到总领事办公室,在蒋介石送给祖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亲笔题词下,让签证官给父亲和二叔颁发了中国护照和回国签注,再三叮嘱他们要好好为国效命。就此,两个华侨青年冒着日军空袭轰炸的危险,经滇缅公路踏上了回国抗日的征途,接受了抗战洗礼。
处危不乱
安全护侨撤离新加坡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和国内战事不断恶化,总领馆接到中国外交部紧急撤侨闭馆的密电命令。此时,部分国土已遭日寇侵占,国民政府无力派遣军队协助,撤侨工作只能依靠领馆人员及侨团。而此时,日本已从海上逼近新加坡,随时会从海上包抄,封锁航道。这一来,撤侨的任务更是紧张繁重。在这危急时刻,祖父不顾自身安危,在总领馆与所有同仁日以继夜地紧张工作,帮助每一位撤离的侨民办理手续、为众多侨民补发和签发护照、租调撤离船只、清理文件和转移物资……经过数天拼争,终于在最后期限内提前一天时间完成任务,为侨民的安全撤离争取了宝贵时间。
1942年2月13日,祖父和总领馆人员才乘小船撤离。为确保小船安全,祖父站在船头用一架单筒望远镜观察着水面,指挥船员避过水雷、暗礁和残物,好不容易上了去澳大利亚的船,逃过了日军攻占新加坡后的大屠杀。
不愿内战
弃官还民不离祖国
抗战胜利后,祖父不想枪打自己同胞,就随蒋介石夫人出访美国等地。1946年4月,国共两党关系越来越紧张,他作出一个全家想不到的决定——与国民党政府决然割裂,弃官还民。
1948年,国民党军队节节失守,权贵们纷纷抛售房地产、收拾细软远走高飞。这时,接到出国通知的祖父,却在上海虹桥路购置了不动产。祖父一生从政,一生清白,唯一的积蓄就是那笔变卖了南京私宅的房产所得,部分已用于上海的生活花费,而这时又“不识时务”地把这些积蓄全用在了购买不动产上,着实令众多亲戚朋友想不通。今天回头再看,祖父用心良苦,用这不动产的永久契约来表达他不想离开祖国的心声。
(实习生 朱旻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