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发布平台已上线运行,目前归集了公安、市场监管、环保等27个政府部门83类625项6亿多条的法人和自然人信用信息。在这里,企业有没有欠税,有没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有没有列入黑名单,都可查询到。
今年,平台还将新增经信委、教育局、司法局等部门,覆盖全市市直部门。同时,还将拓展归集水、电、煤气、公交、通讯等8家公用事业单位在经营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信用信息。比如说,有没有欠水电费等这么细的信用记录都能查。
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在行政管理事项中的信用应用。比如信用不好,在政府采购、市场准入、评优评先、政府资金扶持以及公务员人员录用等方面就会受到诸多限制。其中,财政专项资金补助等事项已进入操作层面。
又讯 (记者 梅璎迪)欠人钱款明明有能力还债,却谎称无财产可供执行;面对生效的法院判决,以为拖延抵赖就能逃脱过关。近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十大“老赖”典型案例。自去年10月以来,江苏共有510名“老赖”被拘留,14.5万人上了失信“黑名单”。
去年10月,徐州房村镇人李某受刘某雇佣,在一建筑工地施工时不慎摔伤,诉至法院后判决刘某承担70%责任,在垫付了1万元医疗费外,再行赔偿2300余元。判决生效后刘某拒不执行,今年6月法院依法到刘某家中实施强制执行时,刘某家人哄闹并冲击执行现场,造成人员受伤。法院随后对刘某做出司法拘留10日、罚款1000元的处罚。
在法院公布的十大典型案例中还有被法院扣押的车子以年检为由开走,竟然擅自藏起来;撞人不赔钱理直气壮,还扬言宁可花钱上访也不还钱;明明已被查封的生猪,竟然偷偷卖了十几头……面对这些老赖的嚣张气焰,自去年11月起江苏省三级法院开展打击拒执犯罪专项行动,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拒执案件数555件,移送人数582人,实际判决案件数56件;向公安机关移送协助司法拘留被执行人数4096人,公安机关实际协助拘留510人。
在整个司法流程中,法院执行环节是最末端但却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执行环节没有将裁判落到实处,司法公信力、法律权威也将受到伤害。现实中就有不少老赖通过消极对抗方式拖延执行。对于这些拒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但构不成犯罪的老赖们,江苏省法院将不断加大信用机制惩戒,挤压其生存空间,倒逼其自动履行义务。仅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各级法院就向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上传被执行人信息14万人次,是去年全年的近一倍,通过该方式促成3424名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