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庆上海京剧院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我想起当年因主演黑旋风李逵声名鹊起,被誉为“躬耕舞台,钟情艺术”、“勤执教鞭,坦荡人生”的京剧名家王正屏。
王正屏他是蒙古族,194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是“正字辈”演员中的花脸尖子。他潜心学习裘派花脸艺术,1947年负笈北上,拜裘派创始人裘盛戎为师,又随擅演常遇春、青面虎堪称一绝的武花脸刘奎官学艺,使他的表演功底深厚,戏路较宽,勇于创新,集“铜钟花脸”与“架子花脸”于一身,形成了特有的表演艺术风格。
1952年,上海市文化局创作研究室,根据元杂剧《李逵负荆》和京剧老本子《丁甲山》 《闹江州》集体改编的新戏《黑旋风李逵》问世,同年5月1日至7月15日,由王正屏饰李逵、纪玉良饰宋江、李仲林饰燕青、王熙春饰满堂娇的这出新戏,在人民大舞台连演89场,好评频传。1947年年底《黑旋风李逵》剧组赴京为全国政协会议演出以后,全剧作了重大修改,着力突出李逵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整顿梁山军纪的严肃性,使剧本更加完善,成为京剧院常演的保留剧目。
1954年10月,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揭幕,《黑旋风李逵》参加了演出,获得了剧本、演出、导演、乐师等多项奖励,王正屏、纪玉良、李仲林、王熙春等荣获演员一等奖。后来,这个戏又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剧目奖。1984年,王正屏去哈尔滨讲学演出,在那过程中,王正屏在京剧院资深老演员林鹏程的合作下,将《黑旋风李逵》全剧由12场压缩成7场,使这个戏情节更集中,人物性格更鲜明,可看性更增强,王正屏的表演更细致生动地刻画了李逵爽朗、纯朴、嫉恶如仇、知错改错的英雄气概。他还将全剧中的《李逵下山》作为单折演出,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既显示了李逵的纯真性格,有表现抒情写意的折子戏,也成为京剧名家袁世海、孟广禄、杨赤等常演的剧目。
王正屏在京剧电影《周信芳舞台艺术》的《刘唐下书·坐楼杀惜》中,周信芳饰宋江,王正屏饰刘唐,两人相见,惊喜交加,脚步紧促,情绪激动,但又必须倍加谨慎,表演淋漓尽致,精彩纷呈,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王正屏离开舞台后,全身心地投入到京剧推陈出新和培养京剧事业接班人的工作中去。他多次到山东、天津等地为学生们传授京剧花脸戏的技艺,由于他工作踏实,传艺认真,天津市委宣传部赠给他“菊坛园丁”金匾,上海宝钢高雅艺术基金会向他颁发了“园丁奖”。
2000年1月30日,王正屏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73岁。他的夫人郭仲英很有感触地说:“王正屏一生在舞台上厮杀打斗,他太累了。应该让他在天国安静、轻松、舒服一些,所以选择了《黑旋风李逵》第一场中李逵的打扮,来塑造他的纪念像。”
王正屏的纪念塑像有180厘米高,身穿菊花道袍,勾成花脸,带着“黑扎”,双手在胸前张开,目光炯炯,气宇轩昂,这是梁山群雄在聚义厅中议事,李逵穿着礼服的形象,这座雕像,也是年轻雕塑家王江浩的一个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