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在两年前得了一种怪病,每天早上起床时都觉得双腿无力,没法走路。小林还很年轻,身体一向健康。生病以来,已经辗转各大医院做了各种检查,都没问题。最后神经内科医生建议她去看看心理科。小林觉得诧异,身体上的不舒服,怎么会是心理问题呢?她一再和医生强调自己并不是装病,也不觉得自己情绪有太大的问题。
在和心理医生交谈中,小林慢慢发现自己生病正是在父亲去世后1个月。之前父亲一直是家中的顶梁柱,却在4年前退休之际查出了肝癌。母亲没法承受,自父亲病后就异常焦虑,甚至都没办法照顾父亲。小林是家中独女,以前在家里一直都是个受宠的小女孩,可这时也只能担起照顾父亲的重担,夜间请医院护工代为照顾。那时小林最怕的就是凌晨接到医院的电话,因为那必定不是好消息。时至今日,小林都还最怕在早上或是半夜听到电话铃声。父亲去世后,母亲变得特别依赖小林,母女俩似乎调了个身份。现在30岁的小林已经结婚,带着妈妈一起生活。丈夫工作也很忙,家里几乎顾不上,家人还在催着快点要孩子……现在的小林完全是别人眼中的女强人,家里家外什么事都难不倒她,似乎只是这个“怪病”才让她放缓了脚步,主动要求调到了工作时间相对弹性、几乎不需出差的部门。说着说着,小林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似乎心里那个需要关爱的小女孩又慢慢出现了……
也许你的身边,也见过小林。最初他们都百分百确信自己是患了躯体疾病,在多方检查都没阳性发现的情况下,才疑虑重重地去了心理科。
并不是只有每日泪流满面、唉声叹气,或是紧张烦躁、坐立不安,或是寻死觅活,或是不分场合大发雷霆,才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也可以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患者体验到躯体症状的痛苦,对躯体症状或疾病过分焦虑,但这些症状却不能以生物医学来解释。
那心理障碍为何会以躯体形式为表现呢?在压力下,个体对内部身体变化的敏感性增高,可能会将轻微的身体不适放大为痛苦。心理动力学则认为躯体化现象是源于自我防御:个体无法以直接的情绪或其他心理反应来表达压力,转而呈现出躯体反应。比如上文中的小林,就是无法承受父亲离世前那段吉凶未卜、随时等待噩耗的岁月,之后又承担家庭、事业的双重负担和过高期许,表现出“无法行走”的症状。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躯体症状都有心理学意义或是由心理问题导致。但如果这些症状不能以现有的医学病症或生理变化来解释,那就应考虑心理障碍的可能,及时去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
(作者为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