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平不是一个职业作家,但他已经写下两部长篇小说了,而且两部书都是厚厚的、沉甸甸的作品。
200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书《天堂鸟》。文汇出版社在书的腰封上醒目地写着,这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人的眼泪和欢笑的激情小说”。三个大学生周建伟、林捷、徐德峰走出了大学,走上了不同的追求之路。从作品展示的情节和故事,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夏国平从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同时代人的追求和拼搏中,汲取了不少创作的素材,并融进了自己的思考。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写作这第一部书,夏国平还经历了一次电脑吞噬他原稿的灾难。有过写作经历的人都知道,这是多么令人沮丧的“事件”,但是夏国平扛住了,坚持下来了,终于在“好事多磨”之后,推出了50万字之巨的《天堂鸟》。
从这件小小的事情上,看得出他对文学、对写作长篇小说的执着和那份感情。
是啊,写作是需要种种条件的,甚至还需要有一点才情。但是,对于文学的执着,对于文学的“爱”,是最为主要的先决条件。
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爱,夏国平先生才会在仅仅隔了七年之后,又给广大读者捧出了今天这本同样厚重的长篇小说《灰色的建筑》。
如果说《天堂鸟》的题材取自于他和他的同时代伙伴们的人生经历,那么,《灰色的建筑》这本书,则更多地来自于他的职业体验和工作感受了。
夏国平先生生于1954年,和许许多多20世纪5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相似,他经历过“文革”,特别是在“十年浩劫”中有过“上山下乡”当知青的那一段农场岁月。读大学之前,他就有过生活的历练。大学毕业之后,在教育和文化部门任职,以后又进入一家集团公司任执行总裁。正是这一段和职场生活中形形色色各种人物接触与打交道的过程,令他萌生了创作《灰色的建筑》这部书的冲动。
小说写的是世人瞩目的建筑行业内的故事。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们大大小小的开发区,我们的大、中、小城市乃至小城镇,造了多少的高楼大厦啊!这常常成为我们城市化进程值得自傲的标志。
只是,这些房子是怎么造出来的?在建造耸天的大楼中有些什么跌宕的故事,局外人都所知寥寥。正像经常从报纸上读到反腐败报道中“拍苍蝇”“打老虎”“能吏”“庸官”“一锅端”一样,人们也时常听到建筑行业内部的“水”如何深,其间的奥妙如何难以言尽。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善良的人们实在是不晓得的。
夏国平这一本取名《灰色的建筑》的长篇小说,就给读者们掀开了这一行业的内幕。一心想把自己的公司打造成建筑行业里“航空母舰”的郑昱嘉,凭借他的坚忍,凭借他逐渐运用得越来越娴熟的“潜规则”,在承接关键性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施展他的本领,演出了一场又一场勾心斗角甚至惊心动魄的戏文。除了商海中一心逐利的主角郑昱嘉之外,贪图钱财、聚众闹事的包工头黎一鸣,一门心思想着升官不忘发财的书记江永祥,镇长赵则林,掌握着审批大权的公务员邹培远,借着权中饱私囊,赤裸裸露出他这种人物的嘴脸;还有一些看似不重要的角色包工头韩长龙、开小旅馆的程子根,一派无赖的项目经理范于波,扦脚师傅焦保业,当然还有正直善良的正面人物大学教授严于信……总而言之,夏国平把这些人物一个个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读者们一一看到了建筑行业内外的社会众生相。当这样一些人在权力、金钱、美色面前情不自禁显露出他们的真实面貌时,读者自会感到,如果没有对这一行业的深切体验和感悟,是不可能有如此淋漓尽致的描写的。
夏国平的《灰色的建筑》一书,无论在向社会昭示其警示意义的主题,还是在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设置,以至许许多多细节的描绘上,都比《天堂鸟》一书有了进步。
这是令人可喜可贺的事情。
愿夏国平先生在创作上不断地取得新的进步,有新的突破。
(《灰色的建筑》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