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节日,光“吃”里面的学问,就能让人实际领会“我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这个教科书常用句子的话中之意。这不,中秋节临近,月饼界的咸甜两派又悄悄摆好了阵仗,甜派掌门人豆沙月饼和咸派掌门人鲜肉月饼,又如临大敌地“敌视”着对方。
那么,究竟是绵软香甜的豆沙月饼好吃,还是香酥流油、滚烫鲜香的鲜肉月饼好吃?这场甜咸“南北饮食差异之争”早已几度轮回、论战经年,历经了豆腐花、豆浆、粽子、汤圆等中华民族传统小食的沧桑,依旧辩不出一个结果。而这种口味喜好之争,并非中国独有,在90%的家庭都会吃花生酱的美国,颗粒型花生酱和柔滑型花生酱大战由来已久!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据说还有个专门的定义,叫“存在偏差”。说的是,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存在的”就是“好的”,尤其是对于存在已久的、习以为常的事物,比如饮食习惯、教育模式、政治制度等。美国阿堪萨斯大学的艾德尔曼和同事们曾研究过这种“存在即美好”的有趣现象,在请大学生试喝某碳酸饮料并打分时,随机告知饮料品牌始创于1903年或2003年。结果,对于同款饮料,“1903组”大学生们的喜爱程度居然明显高于“2003组”。你看,连科学研究都证明了,当人们被告知某事物的存在更久时更容易产生高认同倾向,就更别谈让豆沙月饼和鲜肉月饼这样扎根于成长记忆深处的小食能说服对方。
饮食的文化差异惹来月饼的“甜咸之争”,但也成就了精通各自派系“本门武功”的“吃货”。喏,几个上海“吃货”前不久就花了一天时间,吃遍了淮海路商圈所有的鲜肉月饼,精确测量了其中6个人气品牌月饼的总重、皮厚、肉重、肉皮比等参数,做了一套可视化对比图供“咸派”参考。
所以,我想,人类文明本无所谓正宗不正宗,文化自然是有鲜明的地域、种族、性别、职业等特征,你的文化可以成就你自己,也要尊重别人的文化成就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