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来捧场的40多位诗友,大多在60至80岁之间,现在则无一例外地成了“小弟弟”。有新来乍到的诗友见到这样的场景,问了一句:“刚才台上发表讲话的老先生多大年纪?”得到的答复是“社长朱鸿伯老,已经91岁了”,于是就很有些惊讶。因为仅从对方的外貌看无论如何也就80岁左右。其他的两位九旬高寿老先生,亦颇显年轻态,与真实年龄难以画上等号。
祝寿会休息间隙,那位诗友特意拜访了其中的一位九旬高寿老先生。“老先生,完全看不出您的真实年龄,有什么养生妙招吗?”老先生听后微微一笑,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有啊,今天我与大家相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哩。”
诗友从坐在旁边的诗社秘书长那里了解到,诗社的三老早年就喜欢写诗,离退休后有了大量空闲时间,更是如鱼得水,给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6年前又与诗社结缘,每天乐在其中。你看,一位创作的诗词和楹联不仅在报刊上发表,还刻在了有关公园的墙上,成为长久的纪念;一位把自己创作的诗词用书法写就,文学和艺术相得益彰,引来无数钦佩的目光;有的喜欢摄影,同时在图片里配上朗朗上口的诗词,动静结合,诗画意境,成了人见人爱的一道美丽风景,回味无穷。
原来,写诗和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多参加一些诗社的集体活动,是老先生们的共同爱好,也是他们颇显年轻态和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
祝寿会上,诗社组织大家与九老一起吃长寿面。有诗友提议,吃长寿面之前还请三位九旬高寿老先生用简短的几句话谈谈长寿心得,顿时引起诸位的共鸣和热烈掌声。
第一位老先生说:“生活就是一首诗,要善于在诗词创作上体验健康长寿的缤纷元素。”第二位老先生含笑点头:“生活就像一首歌,要积极从歌中体会人生美好的乐趣。”第三位老先生补充道:“不要只看到生活的种种不如意,要主动把握诗与歌的真谛,让快乐成为长寿的使者。”这时,主编不失时机地加以认真总结:“我以为,三老的长寿秘诀总结成两句话就是生活总有乐趣可寻,长寿其实并不遥远。”听罢,大家似乎都有同样的感受。
乐趣常在,养生长寿不再是梦。也许,这就是年轻态总是眷顾、长寿果始终驻足九旬高寿老先生的一大缘由吧!
邵天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