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教育部今年两度提出“多校划片”的“大学区化”倡议,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也回应本报说:“大学区”并非全国一刀切,各省市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细则,上海不会盲目跟风“大学区化”。
“大学区化”也要因地制宜
教育部的“大学区化”消息一出,就引起了家长们的关注。而网络上吸引人眼球的“学区房白买了”的解读,更是增加了家长们的焦虑。但实际上,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多校划片”并非唯一路径。对此,市教委基教处调研员朱蕾说;“上海有自己的特点,学生相对较少,优质的教育资源较多。近年来,上海一直推行的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政策,逐步有效地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均衡优质发展,契合上海的本地特征。”
其实,上海市教委为了控制“择校热”已陆续打出组合拳。计划到2017年,本市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将覆盖全市50%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加入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的学校数量将增至250所左右,覆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约25%的学校;另一方面,也通过“静安经验”,建议各区县一个门牌号、一个居住户,五年内只接收一名学生入学。
招生政策变化需提前告知
朱蕾说,老百姓房屋更换是个人的自由,但一些“热门校”房屋的频繁换手导致生源数剧增很可能就会打破教育的生态平衡,造成师资、教室等教育资源的紧缺。“‘一个门牌号一居住户,五年内只接收一学生’的政策,维护的其实是百姓的利益。”
“针对热门校生源过多的情况,各区县也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朱蕾说,通常会采取往前和往后追溯两种方式来保证招生数和实际生源数的平衡,往前追溯就是对学区内适龄儿童的户口迁入年限、是否与亲人在一本户口本上等做出相应的要求,往后追溯就是“一个门牌号一居住户,五年内只接收一学生”政策。一位参与招生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市教委开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信息登记平台,2015级学生档案已经全部入库,从2016学年起,比对工作将可能更加严格。除了户籍所在地就读的学生,即便是租房办理“人户分离”手续在居住地就读的学生,其租的房子内也必须符合“五年内唯一”的要求。
不过,朱蕾表示,无论招生政策发生何种变化,按照规定有关部门都会提前告知当年入学的学生家长。
学区化绝不能削峰填谷
面对“择校热”,教育专家建议家长更加理性。一名曾多年担任公办小学的校长说:“优质资源僧多粥少,无论是搏民办还是公办排队,每年都有学生无法进入最心仪的学校,这时,家长做的是收起自己的失落情绪,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开始崭新的学习生活。”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说,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政策是提升教育资源均衡优质发展的手段。“但集团化等绝对不是削峰填谷,而应该是薄弱校和优质校共同发展。”
本报记者 马丹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