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脉相承两条路
朱光
  昨晚,同济大学博士李健在逸夫舞台压轴演出《虹霓关》前,在化妆间迎来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我就在后台听,别干扰演出秩序。”前天,傅希如在同一剧场上演了生理学专家,也是京剧史论家刘曾复版的《子胥逃国》。两场演出,虽然原本并无关联,但是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复兴传统戏曲,有着一脉相承的两条路。

  一条路,就是挖掘深藏的传统瑰宝。刘曾复看着杨小楼和余叔岩的戏长大的,梅兰芳在他的书里,点名称其为行家。刘曾复生前说:“医学是我一生的事业,京剧是一生的爱好”,但是他在京剧界的名声更盛。他活到98岁,看戏看了90年,工余派老生,藏京剧脸谱,对角角落落都有深入研究。此次,《子胥逃国》的上演,展现了不常见的刘曾复版。

  一条路,就是传承优秀的戏曲文脉。“京剧走向青年”20周年汇演,展现的就是20年来戏曲文脉不断。从1995年,上海京剧院在北京海淀剧院为首都高校师生演出《曹操与杨修》起,至今,师生纷纷从观众成为了京剧演员,并遍及京沪两地,辐射周边地区。昨天参演的还包括闸北一中心小学生吴东泰、杭州师大戏曲动画导演吴海峰等。

  两条路,有着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只有我们回望历史瑰宝,发觉其丰富多彩,才能绵延其中精华,展望传承文脉。看似巧合实则未必——刘曾复与青年师生,都不是职业京剧人。如此看来,戏曲早就沉淀在生活之中……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广告
一片羽毛演绎“人鹮恋”
一脉相承两条路
谭腔刘唱 余韵如传
银杏与音符“交响辉映”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7一脉相承两条路 2015-12-14 2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