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美国朋友,娶了个漂亮的中国姑娘。前段日子,他跟老婆回了趟北方老家,备受礼遇。回来后不住地感叹:做中国人的女婿真是太风光太有面子了。他给我举了个例子,说美国人管女婿叫什么呀,son-in-law,翻译过来就是法律意义上的儿子,冷冰冰的,缺少人情味。可中国人就不同了,“你知道我老婆他们家人管我叫什么吗?姑爷。‘爷’哦!”别看人家是老外,也知道“爷”是对男人的一种尊称。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婿的地位一向很高,除了“姑爷”这种明显抬高身份的称呼之外,还有各种雅称,比如“子婿”,亲如儿子的人;“娇客”,深受宠爱的宾客;“乘龙快婿”,以龙为坐骑,可比奔驰宝马尊贵多了。就连“婿”这个汉字本身也透露出了中国人对女婿的无限好感。
“婿”字在古时候常常被写作“壻”,注意了,这个字的左边可不是“土地”的“土”,而是“士大夫”的“士”。“士”在古代特指读书人,它由十、一两部分组成。孔子说过:“推十合一为士”,就是说一个人既具备广博的知识,又能够由博返约,对万象丛集的客观世界加以抽象概括,把握其内在的规律,这样的人才有资格称作“士”。再来看“壻”字的右半边,这是个“胥”字,“胥”一来表示读音,二来也暗含意思。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就说:“胥,有才知(智)之称”。把“壻”字的左右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知道这绝对是个美称中的美称:女婿,就是有知识有才华智商情商都高的男人。
这种极品好男人当然不易得,所以中国人在挑女婿这件事上是一点儿不含糊的。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坦腹东床”,显示出潇洒不羁的气度,被太傅郗鉴相中,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什么样的女婿最尊贵呢?当然是“金龟婿”。今天的人说到某某钓了个“金龟婿”,嘲讽多于艳羡。其实“金龟婿”本无丝毫贬义。女婿怎么会跟金光闪闪的乌龟扯上关系呢?这还得从唐朝的官员服饰说起。公元690年,女皇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同时官员服装的配饰也得改。唐朝初年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要佩戴鱼形装饰物,叫“鱼符”。而武则天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改鱼符为龟符,就是乌龟形状的装饰物,并配上金子装饰的龟袋。所以“金龟婿”至少是三品以上的高官了,其尊贵自不待言。嫁给高官,看似风光,却未必实惠,李商隐的诗说得很明白:“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金龟婿都忙着构建宏大基业,实现旷世抱负,闪亮于五光十色的人生舞台,哪有多少时间跟你卿卿我我呢?
于是有些情感要求比较高的文艺女青年就把择婿的目光投向了才子型男人。比如晚唐宰相郑畋的闺女就迷上了大诗人罗隐。罗隐的好诗很多,最有名的大概就属那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郑大小姐成天捧着罗隐的诗集,一边吟诵一边单相思。她跟老爹表示非罗相公不嫁。人家唐朝人对待儿女的婚事就是开明,郑畋说行啊,我把罗隐约到家里来,你在帘子后头好好瞧瞧。很可惜,这不是个才子佳人的美满故事,而是个“见光死”的悲剧。罗隐长得太丑了,郑小姐大失所望,从此连他的诗都不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