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令远(复旦大学日本中心主任)
吴寄南:中日关系在2015年出现企稳向好的局面。这是两国在2014年底达成四项原则共识基础上取得的进展,是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的结果,显示了中国政府重视周边、立足亚太、谋篇全球的外交新思路。
2015年中国在对日外交上比较大的动作是:一、适时重启两国首脑会晤,为中日关系改善创造有利的氛围。二、有序恢复多双边渠道的对话,采取的做法是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多边后双边。三、确保两国经贸交流发展势头,在节能环保、服务贸易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喜人进展。四、民间交流重现高涨局面。5月23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显示了中国对发展中日民间交流的诚意与决心。一年来,两国地方自治体和民间团体间交流明显升温。两国国民直接接触,有利增信释疑,增加相互理解。
目前中日关系只是刚刚开始松动,许多迹象表明,中日关系要真正实现转圜尚待时日。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耐心,既不为浮云遮望眼,也不为挑衅乱心性。要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快让中日关系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胡令远:2015年的中日关系可以借用两句诗来概括: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风吹。
尽管日本安倍政权倒行逆施,但中国着眼于中日关系大局,习主席于去年利用北京APEC会议的机会,在达成四项基本原则共识的基础上,会见了安倍首相,为中日关系转圜积极创造条件;今年习主席又在雅加达再次会见安倍,释放善意;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谈机制今年也在首尔重启。这都使“高寒”中的两国关系,呈现“微微暖气吹”的景象。
中日关系的基本框架是一个“二元结构”: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同时又是一个科技先进、资金雄厚的国家,而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两国在经济上合作的空间与需求度不仅大而且高。另一方面,日本在安全保障方面对中国有很深的疑虑。这样一个相互矛盾的“二元结构”,决定了中日关系的基本性格与基本状态。
因此,未来中日关系的“新常态”,就是在这一变化了的“二元结构”中,重新寻找新的平衡点。
我们要做的,概括起来两个字:一是“低”,二是“深”。所谓“低”,就是力求将两国安保方面新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所谓“深”,就是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力求不断开拓新领域,进一步深化两国的经济合作。
这样一个“新常态”,应该是把握和处理随着两国实力消长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的路径选择。能否实现这样一个“软着陆”,取决于两国的政治智慧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