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可称为中国参与全球发展合作的新元年,中国影响力伴随全球发展议题的升温,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三个具有标志性的大会在今年召开,从目标、资金落实、能力建设、行动计划等多个层面和角度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和挑战应对作出了战略规划,基本定调了未来15年全球发展的共同目标和战略框架。
首先,7月联合国第三次发展筹资会议通过《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为今后15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所需资金筹措问题提出了100多项具体措施和建议,包括发达国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援助力度,切实履行将国民收入的0.7%用于官方发展援助、其中0.15%到0.2%专门提供给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承诺。
其次,9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将成为全球各国在今后15年的共同发展目标。
最后,12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安排,缔约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发展合作中的能见度在2015年显得尤为突出,影响力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大国责任感、发展领导力和道义感召力。
就大国责任感而言,中国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上的突出贡献有目共睹,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上,中国不仅承诺在十三五期间,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而且在国际上拿出切实行动,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例如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中国提出7项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12万个来华培训和15万个奖学金名额,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200万美元现汇援助。
就发展领导力而言,中国通过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多种国际组织平台,积极推进改善全球不平等的发展环境,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倡导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和支持。
就道义感召力而言,中国倡导的平等多元的发展理念获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共鸣。中国力主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方面,坚持平等互信、互利共赢、团结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