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传统文化扮美百姓生活4~~~——新春前夕访沪上“筝父”徐振高
传统文化扮美百姓生活4~~~——新春前夕访沪上“筝父”徐振高
传统文化扮美百姓生活4~~~——新春前夕访沪上“筝父”徐振高
     
2016年02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文化扮美百姓生活4
一个人的坚守
一批人的追随
——新春前夕访沪上“筝父”徐振高
朱光
■徐振高在调试古筝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新春即将来临,吹拉弹拨的民乐又将成为喜庆场合的主角。然而,若不是明晚在艺术人文频道收官的纪录片《中国乐器》,谁又会去关注民族乐器制作技师?谁又知道古筝的国家标准是根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0多岁的徐振高的手艺确定的?谁又想得到孩子们学习古筝、二胡的热情,必须基于这些手工艺人的品格与智慧?

  发挥余热 

  采访徐振高,有时光倒流之感。被业内誉为“筝父”的徐振高,穿着一身三四十年前常见的蓝色工作服,戴着绒线帽,手里拎着一个布袋子,出现在民乐一厂闵行的车间里。他在这里的主要工作之一是防伪——用毛笔在宣纸上签名并写上“敦煌筝艺”4字,然后附在每一架古琴上,表明“正身”。此外,他还在松江等其他分厂车间巡回,解决技术难题。他谦虚地表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当年是被扫盲的对象”。13岁前,他在扬州务农,很贫困,“做什么行当都不成功”。19岁,进入民乐一厂拜大同乐馆缪金林为师,“1959年,因师傅身体不好,厂里就让我接班。从1960年起,我开始独立创作。”徐振高用的是“创作”这个词儿。“老早古筝墨赤乌黑,有人讲看上去像只棺材。我心里很不平衡,于是我白天去城隍庙看雕梁画栋,晚上就回来描画。”如今古筝面板上最常见的“双鹤朝阳图”就是徐师傅的独创。

  创造模式 

  从13弦、16弦、17弦,到21弦、28弦——为了让古筝演奏的音域更加宽广,徐师傅不断增加弦数以及更迭弦的材料。他不断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古筝教授切磋。在不影响演奏技法的前提下,教授们发现,28弦未免有点多,于是,如今通用古筝被设定为21弦,并成为全国制式。他也是率先在兰考县发现当地种植的泡桐可以做古筝面板的人。当年,焦裕禄率民众种植泡桐的初衷是防风固土,而徐振高却让这些泡桐还成为了乐器,具有了经济价值,惠及兰考百姓生活。他说:“挑选泡桐要看它的年轮、阴阳面,这些都会直接影响音色……”因制作民族乐器的专业水平高,他在1958年就拿84元月薪,一个人可以养活家中7口。如今,他一周一次到工厂转转,年薪也有7万元。

  传承非遗  

  徐振高的徒子徒孙有百余人,占全厂古筝制琴师的99%,还遍及扬州等长三角其他联营厂和分厂:“我的扬州徒弟八成都是乐器界的老板了。”2011年,他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业内有人开玩笑说,他的专业水准之高,让民乐一厂变成了“古筝厂”。2015年,古筝销量8.7万台,销售额超过1.7亿元,并远销至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因为好看、好听、好学,古筝在青少年中引发学习热潮,继而鼓舞了民乐界、文化界振兴传统文化的信心。首席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互动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公告
   第A13版:公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健康
   第B03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B04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B05版:好吃周刊
   第B06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文化部拿出两个“办法”
一个人的坚守 一批人的追随
一斧胜过万语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7一个人的坚守
一批人的追随
2016-02-04 2 2016年02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