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计显示,目前每三个日本劳动者中就有一个是临时工。在“少子老龄化”现象不断加深的日本,非正规雇佣的临时工是这个急需劳动力的国家无法忽视的群体。
然而,随着去年末安倍政府强推劳务派遣法修正案,原本同工不同酬的临时工们将面临更不稳定的生存环境。
临时工数量庞大
33岁的鹰山卫穿着工作服,满脸油污,拿着螺丝刀正在工厂车间里卖力地干着活。在日本,这种体力活很不受青壮年员工喜欢,但他依然干得很认真,直到被一个叫后藤的管理人员粗暴打断。
“你把车间里自己的东西收拾一下,月底就走人吧。”鹰山卫一时难以置信。“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你们这些临时工当然是首先被解雇的。没有人生规划,自由散漫地活着,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为正社员?”
这个讲述临时工鹰山卫故事的系列漫画既没有名称,亦没有署名作者。但他的故事一直活跃在日本社交网站上,漫画里的男主人公鹰山卫不断重复着悲惨的临时工生活。
现实中的“鹰山卫”可能更多。日本临时工的人数2014年末扩大至1962万人,接近全体劳动人口的4成,而1989年这个群体仅占全体劳工人口的2成,约817万人。
这个庞大的群体中,两类人备受关注。一类是“前途未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一直游离于正规职场之外,靠长期打工为生。统计显示, “前途未定”的日本大学生每年多达10万余人,约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两成。
另一类是“中年临时工”,他们或许是最绝望的。《东洋经济》周刊去年末的系列报道揭露了那些“绝望的非正规”劳动者的境遇。35至54岁,临时工,这样的人在日本有273万人之多。这一代人踏上社会之初就遭遇了就职“冰河期”,一直与“正社员”的待遇失之交臂。报道指出,“他们没有未来,只能看着眼前,干着重活,拿着最低的报酬,,结果是被用完了就可以扔掉的中年‘非正规’,无比悲惨。”
待遇有天壤之别
日本的雇佣制度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规雇佣员工,即“正社员”,享受完整企业福利待遇,而非正式雇佣员工,就是所谓的“临时工”,包括契约临时工、兼职工、契约社员、派遣社员等不同形态,收入福利则大打折扣。
“正式”与“非正式”,一字之差有巨大鸿沟。在日本,作为正式员工的“正社员”和非正式员工的临时工,30岁以后收入的差距逐渐扩大。根据厚生劳动省的统计,正式员工职业生涯的平均年薪为510万日元,非正式员工为290万日元;迈入40岁之后,正式员工的收入接近非正式员工的两倍。
除了收入比“正社员”少,临时工的社会保障情况也堪忧。根据咨询机构“联合总研”的调查报告,在临时工群体中,有储蓄习惯的不到三成,储蓄未满100万日元的高达3成。相比于“正社员”近百分之百加入雇佣保险、健康保险和厚生年金,临时工只有近一半的人享有这样职业待遇。待遇上的差别一直延续到退休以后。“正社员”65岁以后平均可以领取约3900万日元退休金,非正式员工则在1500万至2500万之间。日本企业还对正式员工发放一次性的退职金,满60岁退休时平均额达到2600万。非正式员工也没有这项待遇。
临时工的出现,与二战后曾经奠定日本经济高速成长基石的终身雇佣制逐渐消亡有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泡沫经济崩坏之后,很多企业开始裁员。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由于失业人口数量太多,日本政府解禁了职业派遣制度。只要去中介公司登记就能被安排工作的派遣制度,有效降低了失业率。然而不少大公司借机解雇人力成本高企的正式员工,以非正式员工取而代之。此后临时工的人数不断增加。
日本当前的失业率3.6%,接近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是,自安倍晋三再度上台以来,非正规岗位的数量已经从1820万个增加至1990万个,而长期全职岗位的数量则已从3340万个减少至3270万个。其中固然有高龄者再就业、妇女兼职等影响因素,但专家普遍认为临时工的境遇并没有改善太多。
新法案引起争议
“到底要跳槽几次,才能成为社长?疲于奔命的找工作学生和上班族,在无聊的现实中,通过游戏实现梦想吧。”一款手机App游戏近年来的流行似乎说明,如今在日本,成为一名被正式聘用的“正社员”是如何不易。游戏的名字简单直白,叫《我的梦想是正社员》。在游戏里,玩家被设定为一名既没有钱也没有人脉的普通上班族,可以从实习生起踏踏实实干,直至升为社长。开发者直言,这款免费的职场“生存游戏”,开发目的是为了“抚慰心灵”。
游戏之外,临时工问题也引起了一场激烈的社会讨论。2014年末日本众议院大选前夕,将临时工问题作为宣传亮点的民主党精心制作竞选广告。“我的梦想是成为正社员!”电视上滚动播放的民主党竞选广告里,一名从事公司行政事务的女性职员面对着镜头,一脸灿烂,温柔地说出这样一句话。这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网友批评竞选广告词暗含歧视临时工的意味,有女性职员则认为成为被正式雇佣的“正社员”根本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选项,日本J-cast新闻网评论更为直接,“用梦想的外衣包裹着同工不同酬的非正规雇佣,难道不应该消除这种待遇差别吗?”
最触动临时工境遇的当属去年9月30日生效的《劳动者派遣法》修正案。根据日本现行的《劳动者派遣法》,企业雇用派遣员工最长期限为3年。安倍政府为了推行“安倍经济学”,进一步放宽了企业在雇佣劳务派遣员工方面的限制,声称法案意在改善临时工工作待遇,促使用人企业在3年期限结束后把派遣员工转为正式员工。
但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日本全部企业中,只有27.8%设立了把派遣员工变为正式员工的机制。同时,只有5.8%的企业曾把派遣员工直接雇用为正式员工。专家分析,该法案未能有效保护一般劳务派遣人员的权益,可能造成同工不同酬问题的严重化及临时工“转正”机会的减少,因而被批评为“恶法”。临时工的就业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不少人将面临一辈子不停换工作、甚至失业的境遇。为此,上万临时工曾在国会前集会,抗议安倍政府强推修正案。
“安倍经济学”被批
批评者认为,临时工的境遇,仅仅是日本整个劳动阶层所面临的问题中的冰山一角。“安倍经济学”雇佣政策的实质是以牺牲国民劳动力的福祉,换取企业负担的减轻,以此刺激经济增长。经济学家指出,庞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的非正规岗位对于日本经济来说是种拖累,因为这会抑制工资增长和消费者支出,而消费者支出在日本GDP总额中所占比例高达60%。
但也有人对临时工的未来表示乐观。日本政府经济顾问本田悦郎表示,他相信,随着就业市场的紧缩,非正规员工的工资水平将有所提高,随着企业寻求留住自己最好的职员,越来越多的非正规员工都将获得固定工作。根据《华尔街日报》的调查,在某些日本企业中,这种现象已经开始发生。比如,东京迪士尼乐园的运营商东方乐园株式会社声称,将为年签合同的800名员工提供长期固定岗位。但是这家公司仍有1.9万名兼职员工,在其员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九成左右。
知名互联网人士堀江贵文则认为,应当摒弃“一定要成为正社员”的想法,并认为一直怀有这种想法的典型日本思维是错误的。“如果为了追求安定的生活而希望成为正社员,结果却未必稳定。因为一般的企业总存在着一定概率的破产风险,不如专注于提升在不同体系中的竞争力。现在的日本公司内部已经不全是论资排辈,更应该关注体系外世界的发展变化。”他认为,真正残酷的,也许并不是正规与临时这样的区分,而是没有看见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存方式。
相关链接
日劳动力短缺
机器人“上阵”
劳动力不足和经济增长乏力是日本社会如今面临的两大窘境。为化解难题,日本政府推出补贴措施,推动企业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力。
日本人口数量已连续4年呈减少趋势,人口总数降至约1.27亿,创下15年来新低。其中,年满65岁者占人口总数超过四分之一,老龄化形势严峻。
在这种大背景下,不少日企饱受劳动力短缺之苦。埼玉县生产自动售货机的企业Glory最近引入了19台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具备类似于人眼的传感器和两只机器臂,每台售价740万日元。
在这家企业工作4年的工人岩太里美说,和机器人配合感觉不错,“他们不是人,但我感觉就像在和工作效率高的同事搭班”。
为促进中小企业引入机器人提高生产力,日本政府提出将为这些实施革新的中小企业提供总额22亿日元的补贴。迄今已有85份补贴申请获批,包括生产自动售货机企业Glory和一家打算利用机器人生产饺子的连锁饭店。
另外,日本经济产业省成立了“机器人政策室”,旨在促进机器人在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振兴相关行业。
日孕妇临时工
遭歧视更严重
日本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孕妇在职场中遭到过不公平对待和歧视,这种现象在临时工群体中更加严重。
日本厚生劳动省对全国6500家公司的女员工进行调查,问及她们在孕期是否遭受过歧视。其中,有过怀孕经历的临时工中,高达48.7%的受访者表示有过类似经历。而在正式员工中,这一比例为21.8%。
从歧视内容看,排在第一位的是孕妇会听到“麻烦”、“辞职吧”这样的话,占47.3%;排在其后的分别为“不再续约”、“解雇”等。
(本刊除“论坛”及本报记者署名文章外,均由新华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