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公布票价方案,将于3月28日开始发售,为游客提供平日票和高峰日票选择,所有门票均为指定日票,游客将仅可在购票时所选定的日期当天入园,最多购买5张门票。
上海迪士尼乐园将于今年6月16日正式开门迎客,一张门票将为游客开启非凡体验。什么叫指定日门票?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介绍,游客将仅可在购票时所选定的日期当天入园。购票后,游客也可以修改入园日期,需视当时的门票供应情况而定。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票价基于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调研对象包括广大中国消费者、诸多业内专家以及本地监管单位等。平日票和高峰日票选择是乐园应对潜在巨大入园需求的方式之一,为游客创造安全优质的游乐体验。
今年6月16日至30日为上海迪士尼乐园盛大开幕期,门票价格为人民币499元。之后,平日门票价格为人民币370元,高峰日(适用于节假日、周末和暑期)门票价格为人民币499元。儿童(身高1.0米以上至1.4米,包括1.4米)、老年人(65周岁及以上)和残障游客购买门票可享受七五折特别优惠。婴幼儿(身高1.0米及以下)可免票入园。购买两日联票可享有总价九五折的优惠。
游客持一张上海迪士尼乐园的门票将可全天通行乐园内所有的游乐项目和娱乐演出。迪士尼小镇内的华特迪士尼大剧院将上演百老汇音乐剧《狮子王》,观看此剧需单独购票。据悉,度假区内的星愿公园和迪士尼小镇将向游客免费开放,对游客也有一定的分流作用。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建议,消费者一定要通过官方及官方授权渠道提前买票,以免到现场买不到当日门票。
上海迪士尼票价到底贵不贵?
上海迪士尼乐园门票到底贵不贵呢?对比全球其他迪士尼乐园门票,按照目前汇率,若以单日成人票价来衡量,上海迪士尼乐园370元的票价是全球最便宜的。据悉,香港迪士尼的成人单日票价约为455元,儿童单日票价约为325元;东京迪士尼的成人单日票价约为380元,儿童单日票价约为330元。上海迪士尼乐园票价较香港迪士尼低约20%,也低于东京迪士尼。
从购买力指标来看,全球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指标评比购买力,即在各个城市,迪士尼门票可以购买多少个麦当劳快餐店的“巨无霸”汉堡包,因而也被称为“巨无霸指数”。
洛杉矶迪士尼乐园,成人门票价格约99美元,一个麦当劳巨无霸的价格约为3.99美元,一张门票约可以买25个“巨无霸”;奥兰多迪士尼乐园的成人门票价格约105美元,一个麦当劳巨无霸的价格约为3.99美元,一张门票约可以买26个“巨无霸”;东京迪士尼乐园的成人游览通票约6900日元,一个麦当劳巨无霸的价格约为370日元,一张门票约可以买19个“巨无霸”;巴黎迪士尼乐园的成人门票价格约84欧元,一个麦当劳巨无霸的价格约为4欧元左右,一张门票约可以买21个“巨无霸”;香港迪士尼乐园平时成人门票价格约539港元,一个麦当劳巨无霸的价格约为21.5港元左右,一张门票约可以买25个“巨无霸”;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成人门票价格:平日为370元,高峰日499元,一个麦当劳巨无霸的价格约为17元人民币左右,一张门票约可以买21个或29个“巨无霸”。
此前,上海申迪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希平在上海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表示,票价方案充分考虑了全球迪士尼的惯常做法,更多是结合本地的消费市场情况。
370元平日票9月份启用
记者从上海迪士尼乐园公布的票务日历看到,6月是盛大开幕期,成人单日票价为499元,7月和8月份是暑假,门票为高峰日票价,成人单日门票价格为499元。9月份开始,工作日才可以使用370元全球最低平日票入园。
“上海迪士尼门票价格在300至400元左右是合理的,毕竟国内游客去东京、香港迪士尼还需承担飞机等大交通费用。”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研究项目及国家评审专家何建民表示,开园之初,门票价格高一些可以吸引需求更旺盛、对迪士尼评价更高的游客。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规模与全世界其他迪士尼乐园开业时相比是最大的,在其3小时交通圈里约有3.3亿人口。何建民预测道,东京迪士尼乐园在1983年4月开业接待人数为993.3万。上海迪士尼开业时接待量可以超过东京刚开业时的情况,开业首年有可能达到1000万人次,成熟时期预计能达到1600万人次。
据悉,上海迪士尼乐园拥有六大主题园区,凝聚了迪士尼永无止境的创新和闻名于世的创意。这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将把迪士尼的精华带给中国游客,打造迪士尼独有的卓越体验。
上海迪士尼是否发售年票?
上海迪士尼门票方案公布后,立即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部分网友问道,上海迪士尼乐园是否会发售年票?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在其他迪士尼乐园设有年卡或全年部分日子可以使用的票,香港迪士尼乐园有银卡,适用入园时间220天及酒店住宿等优惠;东京迪士尼乐园有全年护照。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介绍,在乐园开幕时肯定将不提供年卡,但度假区会持续评估各种票务方案并可能在未来进行合理调整和完善,也会持续探索各种机制以满足潜在的巨大入园需求,为游客提供世界级的游乐体验。
本报记者 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