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骨状鳍片缓缓划过水面,灰白的鱼影穿透澄净的水域划出一道道透着绿光的冷影。一条超过两米长的大鱼在离我不到一尺处游过,它身上密布古拙厚实的斑纹,两道棱戟状的突起沿着鳃后延伸到尾端,矛形的鼻吻在水下搜寻,一对如豆小眼冷冷地看了我一眼,把我伸到一半的手硬生生地拦在半空。
“没问题的!摸摸看!”农庄主人热切地招呼,只差没有抓着我的手往怪兽般的大鱼身上按下去。
我退了两步,带着歉意的笑容摇摇手:“等一下,等一下,我看看就好。”
我穿着连身的橡胶防水工作服,站在水深及腰的浅池里,身边被大大小小至少三十条不同品种的鲟鱼包围。巨大的水池外是无尽的葱郁浓绿,如果天气好,可以看见山腰下的市镇,今天冷锋过境,整座山被包围在清冷的雾气之中,如果不是有人介绍,很难相信在深山野岭之间竟然有人饲养这些水中巨兽。
鲟鱼在台湾被称作鲟龙鱼,一来,这些活化石的模样确实带着三分龙样,巨鳍厚骨,头角峥嵘;二来,什么事物加了个龙字总是让人感觉高级点、尊荣点,自然也能卖个高点的价格。然而台湾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暖湿,加上整体地势陡峻,中央山脉一分东西,水体窄小湍急,没有大江大湖,纵使知道鲟鱼价格高昂,经济效益高,也无法饲养繁殖。而且,鲟鱼需要极为干净的水体才能健康成长,台湾大小河川早已因为工商业发展而污染殆尽,不要说是娇贵的鲟鱼,就是草鱼、鲶鱼都经常因为有无良商人偷放未经流放处理的废水而白肚一翻,无语问天。
只不过脑筋动得快的农渔业者却不甘于先天环境的限制,他们发觉台湾多山、而山中天然泉水丰沛的特点,把原该在高纬度地区大江内活动的鲟鱼放到了深山里的大水池中。
当然这不是简单地做个水池把小鱼放进去就成了的事。从选种、育种到繁殖,继而建立产销管道,推广介绍,让本地消费者认识这种存在一亿七千万年的巨大淡水鱼类,台湾的业者花了二十年的苦心。
鲟鱼在台湾现已是家喻户晓的名贵食用鱼类,许多饲养繁殖鲟鱼的养殖场本身同时也是规划完善的生态教室。在台北的乌来跟三峡都有这样的鲟鱼生态农庄,不但可以在里面看到、摸到活生生的鲟鱼,也可以一尝这些过去只有帝王富贵之家才能享用的珍馐。
在山中养大鱼是件充满奇趣的事业,而现在为了满足饕客,连大闸蟹都养进了崇山峻岭之间。在高山涓涓清流的喂养下,这些生长在山中的中华毛蟹确实也有一番不同的清甜滋味。
台湾近年在农渔养殖上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除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外,还有环境污染造成的产销问题,顾客对品质严苛要求后不断高升的成本。
但在专业人士的研究辅导与农渔民的自我要求下,许多农渔产品渐渐找到新生的出路,除了优良的产品,往往生产地本身也成为具有观光价值的景点。
而最后获益的,还是我们这些贪嘴挑食又要游山玩水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