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前,上海农家的钱袋子又增加了不少票子。闵行区有经济收益的镇、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改革释放“红利”,或多或少将为社员(股民)送上一个红包。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闵行区,全区已改制的130多个村约有30万农民变成股民。据统计,闵行区农民收入中,每五元就有一元来自财产性收入。目前闵行区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改革促增收、改革促发展、改革保稳定的效应逐渐凸现。
来自市统计部门信息显示,2015年,上海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205元,比上年增长9.5%。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实现“两个高于”:高于国民经济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增速。有关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上海农民收入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由五年前的13746元增长了近一万元,年均保持了10%的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2.32:1缩小到2015年的2.15: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保持全国首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各省市中为最小。
惠农方针的阳光普照大地,支农政策的雨露滋润禾苗。毋庸置疑,上海农民在全国最早成为幸福的“四金”农民:非农就业有“薪金”,承包地流转(不动产出租)有“租金”,产权制度改革有“股金”,社会保障还有“保障金”。
在看到这些喜人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上海农民收入区域性差异还不小,不平衡现象始终存在,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如何做好加减乘除法,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缩小城乡差别的物质基础。
所谓加法,就是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只能做加法。“十三五”期间,公共资源的配置,财政的钱要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在财政预算中把农业作为重点来安排,建立各级财政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对已经发放给农民的补贴应保持稳定,体现农业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更多运用“绿箱”支持,加大在农业投入品、农业灾害救助、生态资源保护、农民培训等方面的补贴力度。新增补贴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倾斜,加快完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在农村。要集中力量补齐农田水利、农业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这些短板。补短板需要花钱,这个钱要舍得花。
所谓减法,就是降低成本,把过量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尽快减下来,把超过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切实退出来,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推广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化肥流失。进一步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一步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减少农药使用量。到2020年,化肥农药亩均用量分别降至24公斤和1公斤以下,确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所谓乘法,就是推进农村改革增加活力。新常态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根本动力是改革创新。核心是通过改革激发经营主体的创造力,大大释放农村改革的红利。重点打好三张改革牌:改革土地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家庭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改革经营制度,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改革产权制度,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全面进行改革,将资产变成资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像闵行区农民那样每年有个红包。
所谓除法,就是转移农民,减少农民,保障农民,提升农民,富裕农民,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努力使农业成为体面职业,从事农业的农民拥有体面收入,过上体面生活。要加大非农就业力度,转移减少农民,促进农民居民化,确保与城镇居民一样,同等享受相应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同等享受相应的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对从事农业这一职业的人员要加强培训,提升素质。据测算,到“十三五”末本市农业劳动力应由目前的35万人减少到约20万人。未来一个时期,上海农民收入应以台湾地区为标杆,人均经营土地面积2公顷,年收入2万美元。就像刚结束的市人代会上,韩正书记回应浦东代表团王黎娜代表建议要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时指出的那样,上海农业要发展,核心还是要有知识的、新一代的农业工作者,而不是简单的农民。要加快培育一支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只有这样,上海的农业,才会有未来;上海农民的收入,才能像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