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木偶剧《小红军》后,莺莺艺术幼儿园的小朋友果断在心目中树立了一个新偶像——“虎子”。用他们的话来说,“小英雄的样子好帅,说话很有趣,还勇敢地消灭了土匪大金牙!”不仅是这家幼儿园的小伙伴们,在崇明三岛,几乎所有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都非常熟悉“小红军”,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从去年9月开始,上海木偶剧团启动“送戏下崇明”,两个月间,13人“小分队”吃住在当地,最东去了前哨,最西到达绿华,努力把舞台搭进校园,让木偶艺术走近孩子。据统计,演出共走入当地幼儿园和小学80所,吸引了观众5万人次,重互动的表演和接地气的台风也赢得了来自当地政府、学校和家长学生的齐齐点赞。
对于木偶剧进学校,崇明汲滨小学德育主任沈慕才其实经历了一番心路变化——从对演出效果的“不甚确定”,到演出过程中的“感动感叹”,最终可谓收获“意外之喜”。
与通常改编自童话和神话演义不同,此次的《小红军》是一部主旋律剧目,“革命故事+现实主义”是其全新关键词。这不禁让沈老师对演出效果有了些许不确定,“处于低幼年龄的当代孩子,能看懂革命年代发生的故事吗?”
相似的担心,其实也曾发生在剧目排练之初。几番深入讨论,剧团领导与主创人员意见一致——“这既是一次对舞台高雅艺术的普及,更是特殊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于是,在保持作品原有风格的同时,一系列侧重于情感互动和情景融入的手段被巧妙应用:当小主人公需要躲避敌人追捕时,台下的观众群是其最佳的藏身之处;尾声处,小朋友们一起鼓掌,帮助虎子打败土匪……此外,演出中间还穿插了《少先队歌》《共产主义青年团之歌》,孩子们得以迅速进入故事设定的情境。
在时长50分钟的演出中,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全情投入,校园操场上不时响起欢乐的笑声。当剧中虎子、瑛子等正面人物命运遭遇起伏时,孩子们更会毫无保留地发声提醒,而对于那些“坏蛋”,等待他们的则是齐声声讨。待演员谢幕时,大家还会主动上前话别,还有不少孩子认真写下观后感。
正是这些点滴变化,让始终留意观察的沈慕才老师给出诚意好评,“这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孩子们不仅看懂了而且入戏了。对我们而言,则感受到舞台戏剧作品寓教于乐的启迪作用,也拓宽了开展德育与美育的新思路。”
作为剧目制作人,单江峰曾多次参与木偶剧团“送戏下乡”,对于这项工作特别感同身受。回顾从创排到演出的全过程,他借用了“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作为概括。
演出的两个月中,这支“小分队”一周五天住在崇明,每天在各个学校分别演出四场,其间要不断重复着装车、卸车、拆台、装台的循环。久而久之,一套模式化的工作流程已被大家熟练掌握:早上7点半驱车出发,上午至中午演出三场,下午的表演则需要赶在3点半之前,因为不能耽误放学时间。
既要演出,又要装台,还要搬道具、压台口,剧团派出的13人团队个个身兼数职,又加之在露天演出,大家难免黑了瘦了,但却始终保持着一股活力。主演张雪和李莎莎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每每看到孩子们兴奋的样子,就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在团队成员的集体记忆里,孩子们在谢幕后常挂在嘴边的话:“常来演出吧,我们还想看!”看似简明直白,却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既是褒奖,更是鞭策。为完成这庄重的承诺,大家仍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并坚守在这样的舞台,努力让更多郊区孩子同样亲身感受木偶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