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重在健脾养胃
任建琳主任医师介绍,雨水时节,阳气持续生发,人体的肝阳、肝火和肝风也随之上升,肝气旺盛,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损害脾胃,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另外,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雨水过后,养生应该强调“调养脾胃”。故雨水时节生活起居、饮食进补,应当顺应天时地利,注重和肝养胃,健脾祛湿,以及肝气的疏泄调达。
经常用艾条熏三阴交、阴陵泉、涌泉等穴位,可以健脾祛湿,温阳利水。但任主任特别指出,雨水天应顾及自身体质,切不可单纯为了祛湿而祛湿。她建议,如果体内真有湿气,不妨喝些山药薏仁粥。从中医角度来看,山药性甘平,薏米仁性凉味甘,长期食用可起到健脾、祛湿、抗病毒、抗癌的作用。若身体有些水肿,可再搭配小豆类利尿消肿;若感到心烦,可与莲子一起熬粥服用;若平时大便较稀,可加白扁豆;有口干、眼花、腰酸的,则可加枸杞。
预防上火应当少酸多甜
雨水时节正值初春时节,气候转暖,又风大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和嘴唇干裂等现象,也就是“上火”的表现。任建琳主任医师解释说,造成“上火”的原因有很多,多由于饮食起居不当引起,一般分为外感之火和内生之火两种。外感之火主要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空调的普及相关,如空调房间过于干燥,空气流通不畅,人体就容易上火。内生之火则主要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结构、消化代谢功能、体质及情绪变化等密切相关。
为了防止“上火”,任主任表示,可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具体来说,雨水时节饮食宜清淡、新鲜、易消化,可以选择青菜、胡萝卜、马兰头、荠菜、小白菜、荸荠等蔬菜;尽可能少吃或不吃肉食类食品,以有利于肠道的消化吸收;适量多吃一些葱、姜、蒜等辛味食物,这些食物有祛湿、避秽浊、促进血液循环、兴奋大脑中枢的好处;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
此外,春季气候多变,多风、冷暖交替、忽晴忽雨,故春季的穿衣宜早晚增衣,中午减衣。雨水时节最好的锻炼时间是傍晚或晚上,可选择踏青,散步,快走,慢跑等。她强调,运动讲究定时、定量,若速度过慢或拿着手机边走边看,都称不上运动。
吴瑞莲 实习生 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