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传统乡村的没落让人伤感,但也有不少网民认为大部分“返乡笔记”有失偏颇,只注意到了农村落后和不足的一面,而忽视了进步和发展。如何评价集中爆发的“返乡笔记”,如何读懂“乡愁”背后的时代变化。值得深思。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崛起,每个人都可以有‘个人视角’的技术性叙事,当‘返乡笔记’被刷屏时,人们不难发现,无论观察者对故土的感念如何深情,都卸不掉身上隐藏着的优越感。那种优越感让人感觉,似乎只有远离了故乡,你才具备‘观察’的资格。返乡笔记越多异味越浓,但似乎所有人都怀有一种精英式的悲悯,同时又隐含着一种终于逃离故乡的‘小确幸’。这种交织着‘悲悯’与‘小确幸’的观察,使得乡村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平视。而当俯视成为一种新的‘叙事习惯’,猎奇与偏见难免不会充斥其中。”
——自媒体人清哲木
“要回答农村是不是真的在衰败,就看观察者用什么视角去看农村,视角不同,看到的风景肯定不一样。现在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乡亲的交通工具已经进入汽车和电动车时代,如果你还想从田间毛毛道或者驴马车上找回自己的童年记忆,看到的肯定是失望。”
——@网友晨风
“‘乡愁’虽多,却难见勇于回乡做出改变者,只说不做的‘乡愁’无益于乡村落后面貌的改变,与其在文字上表达愁绪和悲壮,不如把‘乡愁’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新华社今天发文指出,无论是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一些乡村的确比较贫乏,客观存在一些不文明和落后的现状。但是,问题如此,现状如此,只靠雁过无痕式的抒发“乡愁”,难以改变。
“‘为中国农村找出路’的使命,远远不是返乡笔记的执笔者们这个阶层所能担负的。作为一种‘提出问题’的文本,‘返乡笔记’已经完成了‘使命’,当她还不能延伸出新的可能性,只能成为一种重复性轮唱时,‘返乡笔记’的实际意义被稀释,也就在所难免。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乡愁背后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设者。”
——光明网今天刊发署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