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2月2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秀一辈子为了配音而活
朱凌
■ 2014年6月,上译厂的老同事为苏秀老师和赵慎之老师过生日
  ◆ 朱凌

  曾几何时,看译制片是中国人的文化娱乐生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那些译制片里,中国人领略了世界影坛的诸多经典之作,也记住了许多真正的“中国好声音”。2014年,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艺术家们曾聚到一起,为上译厂的配音导演、演员苏秀过88岁米寿。不久前,配音演员曹雷提出了建立译制片纪念馆的动议,苏秀也极为支持。这位满头银发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说,自己这一辈子就为了配音而活。

  1 要让观众忘记我们的存在

  《虎口脱险》《远山的呼唤》《尼罗河上的惨案》《红与黑》《茜茜公主》《佐罗》……一提起这些影响和滋养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译制片,总会有一些熟悉的名字被人们提起,作为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导演、演员,苏秀是喜爱译制片的观众们念念不忘的一个名字。

  当年,在上海译制片厂,苏秀是较为难得的既能配戏又擅导演的人。话筒前的苏秀,戏路很宽。《孤星血泪》中的冷漠尖刻的贵族老小姐哈维夏姆;《尼罗河上的惨案》中自命不凡的黄色小说家;《华丽的家族》中有身份有心机,坏到骨子里的情妇……苏秀用声音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角色,每一个都有鲜明的特征。

  苏秀执导的日本动画片《天鹅湖》是改革开放后上译厂接到的第一部动画片。她把影片中王子的角色安排给了童自荣。给动画片配音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似乎只要夸张一点,不需要动感情。针对这个情况,苏秀在一开始就要求配音演员们要想方设法让动画里的人物活起来。看过《天鹅湖》的人,无不被这部动画片感动,很多人还发出感慨“原来,王子公主是这样讲话的”。而童自荣也在这部动画片中将自己华丽的音色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

  《少林寺》是苏秀担任配音导演的另一部经典作品。苏秀安排童自荣为李连杰饰演的“觉远”配音。那个时候,童自荣配完《佐罗》不久,“佐罗”这个角色留给人们的印象过于深刻,如何在为《少林寺》的“觉远”配音时摆脱佐罗的影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苏秀提醒童自荣,“当心‘佐罗’,当心雷同。”

  电影《少林寺》成为一代中国人记忆中的经典,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李连杰饰演的“觉远”,是由童自荣配的音。而这正是苏秀觉得最棒的状态:“作为配音演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忘记我们的存在。”

  2 译制片没落是因为质量差了

  这些年,进入中国的国外大片越来越多,译制片却没落了。年轻的观众大多愿意选择观看原版片。对于这一现象,媒体有关注,文化圈的人士也各有观点。著名编剧史航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产物。唐代兴旺的是诗歌,到了宋代,就让位给了宋词。我们应该以欣赏唐诗宋词的心情来欣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译制片。那么你们就不会感到失落了。译制片的辉煌必将一去不复返。”美术家陈丹青说:“苏秀他们那一代,不是承前启后的一代,而是空前绝后的一代。译制片死了,他们应该高兴。”

  在苏秀看来,无论是懂英文的人多了,还是现在的娱乐项目比上世纪80年代丰富了,都不是译制片必然衰落的理由。“我知道意大利开展影片译制事业早于我们,如今,法国、德国、意大利的译制片依然受到百姓的欢迎和重视。难道他们的娱乐项目比我们少吗?他们国家懂英文的人没有我们多吗?我听说,意大利从来不放英文原版片。我还听说,索菲亚·罗兰的所有影片都是别人为她配音的。”

  苏秀曾问过好几位在美国和英国生活、工作多年的朋友,是否能够看懂原版片?他们给出的答案出奇一致:“看生活片、武侠片没有问题。但是,文艺片或者有哲理的影片就不能完全看懂了。”

  苏秀认为,观众们现在不爱看译制片了,最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译制片质量不高。电影译制很多时候不是照着原文直译就可以,而是要真正领会电影导演的意思。电影《生逢七月四日》中有一段年轻人在训练馆里练爬绳的镜头,在某个配音版中,这段镜头里的台词被翻译成了“加油啊,女士!”而事实上这组画面中并没出现女性,比较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你倒是使点劲儿啊,别跟个娘们似的!”对于这样粗糙的译制片,苏秀连连摇头:“这样的译制片我也不要看!给电影配音要当作艺术创作来做,要让观众感觉,这些台词就是银幕上的演员口中讲出来的,而不是重新翻译配音的。”

  不久前,配音演员曹雷提出了建立译制片纪念馆的动议,对此,苏秀深以为是。“上译厂的粉丝遍布全国,如果能在永嘉路383号建一座译制片纪念馆,一定会有许多粉丝专程前来。纪念馆里可以有咖啡馆,可以放《音乐之声》等经典译制片里的音乐,还可以卖和译制片相关的书籍。”

  3 银发“90后”用电脑写文章 

  90岁的苏秀,竟然能够很熟练地用电脑写文章、发邮件!她说,自己是在75岁的时候学的电脑。当时,老伴去世,苏秀到了杭州的女儿家里。白天女儿女婿都要出门上班,苏秀一个人在家。不爱出门逛,也不喜欢打麻将的她,想着要找点什么东西来玩儿,于是就选择了电脑。

  苏秀从小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但是这些诗词能够记住的大多是其中的名句,并不能全篇背诵。退休了,有了空闲的时间,她就在电脑上把诗词打出来。一来熟悉键盘,二来熟悉拼音,三来熟悉了每一首名篇。苏秀说,当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键盘上敲出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李清照的《声声慢》时,那种快乐,绝不比买到一件时尚又便宜的衣服少。

  苏秀说,在敲击键盘时,有机会去仔细品味这些名篇,每每会有新的感受和体验。“老伴去世后,我移居杭州,恍惚间,常常感到我在杭州住了那么久,老伴还在上海的什么地方等我,我该回上海了。再读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就懂了她为什么要用‘寻寻觅觅’这几个字,她一定是不相信她的丈夫已死,只是不知道他待在什么地方。”

  女儿退休后,一家人回到了上海,从网上看到许多老观众怀念上世纪80年代的译制片和配音演员,为了答谢观众,苏秀开始写文章在报刊上发表。“这个时候,我真正体会到用电脑写作的方便。添加删改都很容易,不需要重新抄写稿子。写完之后,鼠标一点,邮件即刻就发送出去,和编辑沟通,通过邮件也非常快捷。”

  苏秀的老同事配音演员尚华去世的那天下午,苏秀不断地接到媒体记者打来的采访电话,她一面不停地应答采访的电话,一面在午夜前把悼念文章写好发给了约稿的报社。

  采访手记

  不减青春的神采

  冬日的阳光洒落在阳台,阳台上几盆绿色植物生机盎然,阳台边银发的老人正靠在椅子上看书,阳光为她的银发镀上了一圈亮闪闪的光环。这便是见到苏秀时的情景。

  1947年,苏秀随丈夫调动工作来到上海。解放后,苏秀先是考取了上海广播电台的业余广播剧团,随后,又考上了北京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工作。自那时起,配音便成为苏秀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很多人说,苏老师一辈子就为了这一件事情忙。苏秀自己说:“我这一辈子,就为了这一件事情活。”

  上译厂的老厂长陈叙一要求大家看话剧、听音乐会、听评弹等,了解各类姐妹艺术,还要学外语。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做了译制导演后的苏秀,越发地感到自己的知识面还不够广。许多年里,只要有国外的经典小说被翻译成中文,苏秀总是第一时间找来读,电影局图书馆负责借书的馆员都知道苏秀的这个习惯,每每一有新书就通知她。有一回苏秀生病,休了一个月的病假,那一个月里,她读完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苏秀说,为了拓展知识面,她会有意识地去记下各种在旁人看来并不重要的信息,“比如,我知道苏格兰场是伦敦警察厅的代称,唐宁街10号是首相官邸,我还记下了各国的首都……”

  唯一和工作没有关系的兴趣爱好是看体育比赛。不过,这份爱好也在苏秀反映女排为取得世界冠军艰苦拼搏的电影《沙鸥》做配音导演的时候发挥了作用。

  冬日的阳光下,苏秀打开话匣子,聊的都是译制片和配音,那些故事里,有欢喜也有遗憾,它们填满了岁月的沟壑,让90岁的老人眼角眉梢依然洋溢着青春的神采。老人说,新的一年里,还要继续写作,写写自己的这一辈子,写写那些和自己同路的好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民生调查
   第A07版:民生调查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苏秀一辈子为了配音而活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B01苏秀一辈子为了配音而活 2016-02-28 2 2016年02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