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科目、作业、考试……一入校门深似海,任何学生家长都免不了和这些东西打交道。那么,如果不上学呢?
对一部分理念超前的人来说,教育并非只有学校这条出路,传统学校教育死板僵硬,束缚孩子天性。他们选择让孩子住家上学,让孩子顺从兴趣,想学什么就学什么。现在美国尝试非学校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且不分行业、阶层,不再仅是少部分精英或嬉皮士的非主流选择。
抛弃千篇一律教育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小镇麦迪逊,周一上午马丁家4个孩子都待在家。16岁的德文在后院自建的“铁匠铺”里捶打钢片,14岁的蒂法妮在客厅里玩滑板,10岁的艾薇和奥赖恩并肩坐在两台电脑前,陷入《我的世界》游戏竞技。
在很多人眼中,马丁家孩子这是在放假,但对这家人来说,这是在学习。“我就不知道什么是分数。”奥赖恩说。这话一点不夸张,因为他从没上过学,没看过教材,没考过试。
“在我们的世界里,学校彷佛完全不存在。”女主人戴娜·马丁说,“世人都被洗脑了,看什么问题都按学校教育的模式,生活被分解成不同科目。我们的生活原则是自由不设限,你要真正地相信自己的孩子,他们做到的事会让你刮目相看。”
在选择住家上学的群体中,根据调查,大约有一半采取了某种形式的非学校教育,即没有特定教材和教学计划,学习全凭孩子兴趣和选择。家长们认为,加减乘除完全可以通过在厨房帮忙做饭、上超市购物习得,没必要在课桌前正襟危坐,而各种实用技能,如木工、铸铁,更不是在教室里能够学到的。
另一方面,经济环境的不稳定让传统学校教育丧失了优势。让孩子上个好大学然后找到好工作这条路本来是大多数中产家庭的选择,但如今就业市场低迷,这些家庭只能另辟蹊径。在鼓励独立和创造性思维的新经济形势下,非学校教育或许还能给孩子带来竞争优势。
戴安娜·基思在硅谷开办了关于非学校教育的培训机构,吸引了很多信息技术行业的员工和企业主前来听课。她说:“技术行业的人在工作中总是被鼓励要独辟蹊径、打破常规,一旦开始挑战某种传统,你就会开始质疑所有的传统……当他们有了孩子,他们也会思考,学校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接受千篇一律的教育?”
市场也开始迎合这股教育新潮流。为住家上学少年设计的“不回学校”国际夏令营相当火爆,还有各种主题的学习合作社,比如在马萨诸塞州开办的零部件和手工艺中心,7至13岁的孩子在这里可以选择电脑动画设计、辩论术、趣味地理学等五花八门的课程。
不再是非主流选择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教授迈克尔·阿普尔说,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私立教育机构更安全、负责,而公立学校容易出现鱼龙混杂、校园暴力泛滥的问题,这种观念影响了社会各阶层。过去选择非学校教育的家长往往是嬉皮士,但如今主流人群也已不排斥这种理念和做法。
戴娜·马丁也发现,她家的教育实践曾经显得很不合群,但近几年这种孤独感减弱了,如今和她交流非学校教育经验的人来自各行各业。“我接到过医生、律师的电话,也和橄榄球运动员、住拖车的低收入者聊过。这已不再是一个小众的亚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一场运动。”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儿童王国:住家上学运动的文化内涵与争议》作者米切尔·斯蒂文斯也承认,近年来非学校教育早已失掉那股叛逆味道,越来越多实践者属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主流人群。
2014年,反映非学校教育潮流的纪录片《放学了》面世,幕后团队采访了5500户左右住家上学家庭,发现其中近89%家长为合法婚姻状态,91%家长受过大学教育;近半数家庭住在城郊,另一半均匀分布在城市和乡村地区;几乎所有受访家庭都对自己选择的教育模式表示满意,原因包括家庭团聚时光多了、旅行休假更自由、孩子学习成果喜人等。尽管很多人表示不想让孩子经受入学申请和标准化测试的折磨,但也不乏住家上学的孩子被顶级大学接收的例子。
种种现象显示,对家长来说,让孩子接受非学校教育而被社会边缘化的风险越来越小。相反,公立学校的标准化倾向让家长有越来越多的顾虑和抱怨,有些人觉得与其等待教育改革成功,不如自己先行一步。
佐治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谢丽尔·菲尔茨-史密斯说,对公立学校的不满是不少少数族裔家庭选择非学校教育的主要原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非学校教育的拥趸仍以白人居多,但非洲裔和拉美裔家庭正在迅速增加。根据她在亚特兰大地区的调查,很多黑人家庭发现,自家孩子尤其是儿子在公立学校就读,遭受种族歧视和校园暴力的风险比住家学习更大。
菲尔茨-史密斯说,黑人的住家教育往往会设立更多规矩,没那么放任自由,“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走出家门,自家孩子的成功几率比白人更低一些”。
解构传统生活方式
选择非学校教育不仅是对学校教育体系的反抗,也是对主流生活方式的厌弃。对这些家长来说,朝九晚五的生活既没意思也没意义,自己的孩子当然也不必为了随大流而忍受学校束缚。
家住马萨诸塞州富裕小镇安多弗的杰米·麦肯齐刚当上妈妈时,目睹身边的家长们为了孩子各种活动和兴趣班整天奔忙,“我就知道那绝不是我想过的日子”。她辞掉薪水优渥的工作,开了个家庭作坊卖精油,而三个孩子没上过一天学。
“我不会去评判他人的选择。”麦肯齐说,“如果他们愿意吃麦当劳、上公立学校、正常上班,那是他们选的路。我们只是做什么决定都有明确的目的,我们过的是经过设计的生活。”
所谓经过设计的生活来源于一种实现自我的内在驱动力,近半个世纪这已经成为美国人最崇尚的价值观。发现真正自我,听从内心召唤,追求个人梦想——今天的美国人几乎把它当成“天赋人权”。
“总的来说,大家通过各种方式谋求掌控自己的人生,不仅在教育领域,也开始对所有制度化的生活方式提出质疑。”纪录片《放学了》制作人之一杰里米·斯图尔特说。
质疑的对象包括努力工作积攒财富、追求成功的主流价值观。生活在佐治亚州乡村的艾米·埃斯皮诺萨在家一边教孩子,一边写博客《小小农场日记》,记录住家上学的体验和乡村生活小情趣。
埃斯皮诺萨说:“比起6岁能阅读、二年级能背乘法表这些标准,我更在乎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好的品质,有道德、善良、有教养之类。我关心的是,孩子7岁时能否与成人交谈?圣诞节时会不会自发给邻居们送自己烤的饼干?”
不过,非学校教育不是个轻松选择,帮孩子实现自我需要家长大量的付出。比如德文·马丁想当铁匠,父母就得帮他把储藏室改装成车间,在铁匠铺找个师傅,帮他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取所需的工具材料。马丁夫妇承认,大人的生活不得不围绕孩子的兴趣作出很多调整。
“选择非学校教育,父母绝对偷不了懒。”德文的妈妈戴娜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