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政协文艺组因大腕云集备受记者青睐。
前两天也去文艺组听会。讨论快结束时,小组召集人要统计第二天在联组会议上发言的委员名单,没想到下面一片沉默。无奈之下,召集人一一点名,被点到者摇手不迭,避之不及。最后,召集人只能在会议结束后再做工作。
作为政协委员,不愿发言,其实是件挺严重的事。记得去年两会开幕,人民日报官微刊登了九句话寄语代表委员,其中就有一句——“你的失语,意味着人民的沉默。”这些文艺界的大腕为何不愿多说?
沉默并非无因。近年来,作为公众人物,因有前车之鉴,他们怕自己的话被媒体肢解、曲解。于是宁可不说,也不犯险。作为委员,这种沉默不应该,但媒体也有值得反思之处。
当天小组会上,作家陈建功委员看到手边有记者放的录音笔,就提了一个建议:“以后我们讨论,不但记者要录音,我们自己也要录音,全都录下来。我们也要保护自己。”他的建议,得到不少委员的附和。
陈建功这样说,可能与同组的张国立委员和央视的“嘴仗”有关。央视播了一则题为《张国立:网络须有严格监管限制,不能随便拍什么就放网上》的报道,张国立却回应称自己“没有发言”,央视随后发布了张国立发言的视频。但从这个视频中可以看到,张国立的确不是在发言倡议严管网络剧,而是针对另一位委员关于网剧审查的提案,提醒说其实广电总局已经出台相关规定。由此可见,央视的确“标题党”了。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从专业主义的角度看,央视的报道即使不算虚假,至少也有瑕疵。但实际上,现实中这样的瑕疵何其之多,已到了“虱多不痒”的地步。不顾前后语境,挑一句最“弹眼落睛”的话,起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已成为不少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记者、编辑的神技。以至于很多新闻,标题和内容往往是两回事。
可能有人对此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小题大做。但久而久之,这样的急功近利,消解的是新闻的权威,赚到的是点击量,赔掉的是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