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首歌 自创歌词
相对而言,林奕华更熟悉电影艺术,他音乐剧的主要给养来自于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歌舞片。在音乐剧里,音乐不再是舞台上的“配菜”,而摇身变为“主菜”,通过歌词、乐曲、台词和肢体动作推进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和戏剧冲突。
如今全球风靡的音乐剧,主要在美国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集中演出。早期的音乐剧源于美国黑人社会,表达的是反抗情绪,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后来,好莱坞为了制作虚幻的梦境而让绚烂的银幕、华丽的衣服以及泳池的艳舞进入的观众的视线。歌舞明星在百老汇频繁演出,打造了一个时代的音乐剧传奇。
林奕华将音乐剧经典《雨中曲》《西区故事》视为历史的瑰丽之作,然而,他的野心却在于不走寻常路,“活化更新”音乐剧。为了突破传统音乐剧的局限,他抛弃了借用既有的流行音乐歌词的想法,不再重复简单的旋律,而是决定自创歌词。
对于林奕华而言,该剧最大胆的突破就是,除了一首根据法国诗人弗朗索瓦·维庸作品改编的《自画像》之外,其余17首歌的歌词均为原创。这些歌词同时也是诗,字音的连绵起伏、韵律的回环往复,呈现出一种文字的音乐性,既诠释了主人公的内心,也能让观众沉浸于剧情。为歌词配上的旋律,或是流行乐,或是歌剧,或是和声,由人物所处的情境而定。以歌词直击人物内心情感的方式,大概就是林奕华所认定的音乐剧的美学规律。
18个人 串连心声
面对广为人知的民间故事,林奕华通过18首歌来串连18位演员的心声。他们作为“梁祝的继承者们”,时而告白、时而争吵、时而对话、时而独语,展现着梁山伯、祝英台和马文才的不同侧面。祝英台是林奕华最为欣赏的角色,她的大胆执着、勇敢主动、力求改变,显示了她的人格魅力,也预示着她以绝决走向死亡的归宿。与之相比,文弱绵软的梁山伯却安于现状,不愿更改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林奕华让他活了下来,看似失去爱人而苟活的失败人生,却因为活着而能够凭借回忆看到远方。梁山伯通过与隔世的祝英台一次次的对话,修正了自己的想法,最终找到了人生最为可贵的情感皈依。而另一位主人公马文才则展示了被符号化了的社会价值观,他的干预、介入与参与,扰乱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思绪,也影射着社会变迁中人类情感之亘古不变。林奕华的原创曲目里,有两首的题目颇为绕口,《为什么我好想告诉他我是谁》,《为什么我不能告诉你我是谁》。在他看来,相爱的人应该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在不同的阶段点亮对方,而人应该摘去面具,逐渐认识自己,明白“我是谁”。
首席记者 朱光 实习生 翟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