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作文竞赛特别要求突出“抒真情,写真我”的主题。为此,大赛承办方《中文自修》杂志社发布了一组关于“你写作文会虚构吗”的调查问卷,聚焦作文中的虚构问题,诸如“写作文时的借鉴”“应试时的感受”“何处积累素材”“作文纸上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等。从回收的千余份问卷结果来看,当被问及“你讨厌自己写的考场作文吗?”时,有40.93%的学生选择了“相比考场作文,更喜欢写随笔”,成为备选的四个选项中选择率最高的一项。选择率次高的是“得了高分的喜欢,低分的讨厌”(占22.58%),其次是“讨厌,考场作文通常是为了写而写”(占20.85%)和“不讨厌,写的都是真情实感”(占15.64%)。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更愿意去书写能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随笔,但由于考试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他们又不得不为了应试而写下并不是特别受自己喜欢的考场作文”。
另外,在回答“你觉得作文中的你,和现实生活中的你是同一个人吗?”这一问题时,45.06%的学生表示“不是,作文中的我更理想化,更懂事”,选择“是的,绝对表里如一”和“说不清”的学生则各占20.52%和34.42%。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在作文时或多或少地加入了一些虚假的成分,希望以此去迎合命题者的意图。有参赛获奖学生坦率地承认,自己其实是认识到作文中的“我”和现实生活中的“我”严重分裂这一问题的,但一到了作文考试和竞赛时,便很难避免让这种“假我”跃然纸上。
上述调查结果也成了上午颁奖会场内外众多评审专家和基层教师热议的话题。并非出自本人真情实感,甚至是以一种人格分裂的状态投入到作文中,即便这样的文章得分再高,究竟又有什么意义呢?对此,市教育考试院命题办副主任霍敏说:“写好作文要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找材料,在有深刻体验的,能唤起联想、感想、感动的事情中挖掘作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