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阳光天地
     
本版列表新闻
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如何解决与社会生活、就业脱节的难题~~~
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如何解决与社会生活、就业脱节的难题~~~
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如何解决与社会生活、就业脱节的难题~~~
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如何解决与社会生活、就业脱节的难题~~~
     
2016年03月2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如何解决与社会生活、就业脱节的难题
智障青少年升学梦有望实现
孙云
  “这些孩子是需要一路搀扶的。”谈到自己的500多名智力障碍学生,纪勋初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于惠芳深情地说。然而,上海现有教育体系的限制,使得一些从初级职业学校毕业后尚不足就业年龄底线的特殊青少年只能蜗居家中,或进入“阳光之家”托养机构,既不能学以致用,还面临着缺乏社会融合环境、能力大幅退化的困境。记者获悉,为解决这些孩子与社会生活、就业脱节的难题,面向特殊学校的中高职贯通、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特殊班级等做法已纳入教育部门的议事日程。虽然尚有一些问题需要摸索、解决,但特殊家庭翘首企盼多年的升学梦想,最快今明两年即可成为现实。

  周周父母

  “他越来越不如从前”

  20岁出头的周周(化名)几年前从一所专门为智障孩子开设的初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时,体重只有55公斤左右,因为未满18岁不能就业,在家呆了几年,体重飙升到80公斤,身高仅有1.6米左右的他看上去动作迟缓、步履沉重,下雨天时常摔跤。

  除了显而易见的外表变化,周周的各方面能力也都出现了令人难过的改变。

  周周有中重度智力障碍,在学校里学习餐饮服务和园艺专业时,虽然也有些情绪化,但在老师的督促下,不仅能认真完成清洁等值日生的任务,还考出了职业技能证书。毕业后回到家里,整天吃了睡、睡了吃,不仅体重直线上升,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能力也逐渐退步,家里的衣服掉在地上不知道主动捡拾。

  无助的父母辗转找到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让他每周在中心参加一两次社团课程,学习烹饪西餐和园艺。学习一年多来,虽然还没恢复到原先的水平,但整个人的状态比闷在家里好了很多。周周的父母深深体会到,特殊孩子更加需要与人群的融合,不能就业、脱离教学,会让他们的人生道路更加晦暗。所以,他们宁可花单程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到指导中心上课,为的就是让孩子有个走出家门的机会。

  上海市残联教育就业处处长费建忠说,像周周这样的孩子并非个别,让周周们能走出家门,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

  上海有近7万名智障人士,由于认知水平所限,社会交往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一直是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的难点。一些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智障孩子,从初级职业学校毕业后无处可去,待在家里,很多人只能与床为伍,与电视为伴,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退化,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虽然,他们也可以进入“阳光之家”,然而,进入托养机构显然不是孩子们辛苦读书的目的,也不符合家庭的期望。

  智障大学生小赵

  “我有办公桌了”

  不久前,智障和脑瘫多重残疾的小赵激动地发出一条“朋友圈”:“我有办公桌了!”看着小赵坐在办公桌前喜笑颜开的样子,于惠芳百感交集,欣慰不已。小赵是我国第一批通过统考走进大学的智障学生,纪勋学校与徐汇区业余大学携手合作实现的这个奇迹鼓舞了许多像小赵一样身残志坚的年轻人。

  于惠芳回忆说,这个创举的灵感,正是源于初等职业学校这一学制对学生们的制约。她说,纪勋刚开始搞职业教育时,毕业生的社会接纳程度很低,老师们只得利用私人关系帮孩子们找机会。后来,纪勋开创性地提出菜单式培训模式,让老师先去用人单位学,回来再教学生,减少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一举打开就业之门,许多学生被棒约翰、星巴克、克莉斯汀等企业录用,第一年的就业成功率从以往的50%提高到80%以上。学生们都很珍惜岗位,很多人成为明星员工、带教师傅,企业也愿意晋升他们的工作岗位。然而,初等职业学校的文凭却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于惠芳由此想到与徐汇区业大联系,办高复班,让孩子们参加上海市成人高考。2012年,第一批27名大学生走进了徐汇区业大,不久前已有23人顺利毕业,其余4人也将在明年修满学分,与第二批智障大学生一起毕业。

  文化程度提高带来的好处十分明显。小赵在读期间被所在街道破格录用,起初还是端茶倒水打打杂,后来又安排了文员岗位,有了自己的办公桌。

  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

  “特殊教育需更多投入”

  据了解,上海现有6所面向智障孩子的初级职业学校,因为历史原因,办学模式和招生对象有所不同。有的毕业生已达到就业年龄段,且相对能力较好,有的毕业生尚不满18岁,或能力较弱,无法马上就业。对于前者来说,出台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和提供就业服务十分迫切,对于后者来说,再托一把,让他们继续在学校里得到职业技能培训,则更加合适。

  长宁区初等职业技术学校也早在2013年就已开始摸索让毕业生读业大进修,长宁区特教中心还为学生提供终身教育的支持,青浦区初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也有1/4升入青浦职业学校的中职班,然而,正如长宁区特教中心主任夏峰所说,能考上大学的“阿甘”毕竟是凤毛麟角。徐汇业大的特殊班级也已遇到后继生源缺乏的问题,有意通过纪勋学校与更多特殊学校合作,面向全市招生,增加生源。

  令人欣喜的是,上海正在推进的中高职贯通教育工作,经过市残联等相关部门的不断呼吁,也已将特殊教育纳入视野。而且,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已有计划面向智障学生开设一个专门班级,预计明年开学。面向智障孩子开展住宿制职业教育,这在上海是一个创举,其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日前该校专门邀请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和17个区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所的负责人前去座谈,谋划如何更好适应智障学生的特殊需求。

  与于惠芳的“一路搀扶”观念相同,特教老师出身的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赵伟时也是“特殊教育需要延伸”观念的大力倡导者,她动情地说:“特殊教育需要更多投入。”除了开办专门学校、专门班级,利用现有中职学校资源,让特殊孩子随班就读,实现全纳教育,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夏峰认为,如果做好融合活动、课程调适、资源教师等后续辅助服务,全纳教育应该成为一个方向。

  值得高兴的是,国务院去年通过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已明确“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安排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像周周那样的遗憾,有望逐渐减少。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阳光天地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旅游资讯
   第B23版:旅游资讯
   第B24版:广告
智障青少年升学梦有望实现
“咪咪眼”陈陈 终于张开双眼
上海选手获3金2铜创历史纪录
发掘天才宝贝
新民晚报阳光天地A20智障青少年升学梦有望实现 2016-03-29 2 2016年03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