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好事能否办得更细致入微。复旦大学一名教师对记者说,曾在美国留学,那里的实验室是24小时开放的,学生做实验做到凌晨很正常,但学校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夜宵,更不可能开办24小时的餐厅,因为学校就是学校。但这个观点也有点值得商榷。毕竟中国的高校不同于国外的高校,我们的模式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都由学校“包揽”,且基本上是圈在围墙里的,不像国外的大学与社区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在国外也听不到所谓的“吃在某某大学”“住在某某大学”“玩在某某大学”这样的坊间“口碑”。这就要求中国的大学必须当好学生吃喝拉撒之类的保姆。
第三,办好学校食堂,给学生提供良好就餐环境和餐饮食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吃住行皆无小事,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在加强行政监管的同时,更需要创新方法和找到新的管理机制。高校开设夜排档,不妨将其看作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小小“试水池”。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