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即将跨入考场之际,越来越多省份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福建提出从2018年起取消所有地方性加分项目。山东提出严格执行国家5项加分项目,其他加分项目全部取消。放眼全国,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级优秀学生等加分项目,正火速消退。加分项目“瘦身”,正成为全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
中国招生考试加分制度,由来已久。加分设置,琳琅满目,各地不一。多年来,高考竞争激烈,凡略有条件者,无不对加分这一“制胜绝招”志在必夺,牵扯了众多家长、考生的精力以及社会教育资源。平心而论,加分制度对选拔特长生不是没有贡献。但时代变迁,一些加分政策究竟有无必要延续,值得探讨。更重要的是,一些地方加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透明,以及屡有发生的加分暗箱操作或利益输送事件,一次次为舆论聚焦。在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期待日益提升的背景下,这种局面亟需改变。
正因为此,2014年底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各地考试招生加分项目的梳理和清退,正是在这一文件精神指引下的改革实践。应该说,教育公平关乎千家万户,关乎人才选拔,关乎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既然国家政策已明,各地就应刚性执行,该取消的加分项目加紧坚决取消。
与加分政策取消相比,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现存加分项目执行的规范。按国家要求,许多加分项目都要取消,但这需要一个过渡;未来,仍有一部分加分项目会继续留存。那么,规范加分政策操作,就再也不能等了。此前,社会对加分政策时有争论,主要原因也在于此。若执行层面依然不能令公众满意,则公众对加分政策的拷问将会继续。对此,首先是加强加分政策的明确细化,不给操作留暗箱空间,确保程序规范和执行刚性。其次是加强加分考生的资格审核,特别是考生信息的公开透明。最后是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强化问责。
教育公信至关重要。加不加分,实际上是教育公平和效率两大命题之间的平衡。一个国家的教育,需要在制度上为那些创新人才、特长生创设相应选拔机制。但如果整个教育的公信力不足,那么无论抱有怎样良好初衷的选拔人才机制,最后都难逃教育不公的诘问。近年来,我们推出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校长推荐等举措,都是为了在加分之外开辟新的兼顾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创新渠道。但如果这些政策的执行,不能做到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就难免受到公众的质疑。如此,带来的结果,是谁也不敢选拔创新人才,以及国家教育长远利益的受损。从这一角度而言,加快提升整个国家教育制度设置的科学性,及执行的公信力,最为关键。而加分政策规范,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