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国际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6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被歧视”的法国女人
宋卿
  近日法国的热门话题除了延续数月的反劳动法示威外,还有法国电视2台的一档辩论性节目更换主持人,《巴黎人报》报道的标题中省略姓氏、以名字称呼女主播而引起轩然大波。在法国,称呼姓氏代表尊重,称呼名字略显轻佻,因此这篇报道被扣上“歧视女性”的帽子,被媒体和网民口诛笔伐。

  虽然“优雅的法国女人”已经成为法国国家形象名片之一,但实际上法国人对待女性的态度一直被外界质疑。这从法语构词中就可见一斑,日常生活中很多法国人对女性的称呼不是“femme”,而是倒装俚语“meuf”,带有明显的不尊重。法国大文豪们在作品中的性别歧视意识也根深蒂固,巴尔扎克在《婚姻生理学》中就写道:“女人的命运和她唯一的荣耀是赢得男人的心……她是一份动产,确切地说,只是男人的附属品。”

  撇开就业率低、同工不同酬、高管比例极低等全球普遍问题,法国法律规定“女性无法从事涉及负重25公斤以上的体力劳动”,这意味着法国女性和快递类工作无缘。在法国求职有个“潜规则”:想找好工作,应征者最好是男人,但不能是非洲裔;不能是女人,什么族裔都不行。

  即便在法国最顶层的政坛,女性也经历各种坎坷。1974年,时任总统德斯坦任命两位女部长,但时任总理希拉克坚持认为,政界只有两种女人,“花瓶”和“讨厌鬼”。打破性别壁垒的是密特朗,他任命了第一位女总理。希拉克就任总统后迫于舆论压力改而支持性别平等法案,从此议员候选人必须男女各半。萨科齐以大胆任用新人、年轻人和女性知名,现任总统奥朗德甚至任命前女友罗亚尔担任环境部长。即便如此,17名女性前部长上月仍联名谴责政坛性歧视与性骚扰。

  《巴黎人报》被指歧视女性或许有些夸大,但客观反映出如今法国社会的脆弱和敏感。法国各项经济指标跌跌不休,失业率高达10%,加上去年一头一尾两场恐怖袭击,经济和安全的双重危机让法国人迁怒于穆斯林群体和移民,难民危机的爆发更是强化了法国人对外来人口的抵触。与此同时,迅速崛起的右翼势力代表玛丽·勒庞,以女性的姿态强硬地展示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立场,让支持者在反全球化、反建制的同时加强了对女权的认可。这种认同与法国女性固有的强烈自我意识形成合力,有点“风吹”就会“草动”,负面情绪在社会不安定的大背景下被无限放大,形成显微镜效应。

  宋卿 (法国问题学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目击/街拍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3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4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默克尔今起携“半个内阁”访华
“被歧视”的法国女人
本报信息
广告
新民晚报国际新闻A16“被歧视”的法国女人 2016-06-12 2 2016年06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