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绍剧演员六龄童曾说:“我是一颗绍剧的种子。”这里的“绍”即指绍兴,也是六龄童的家乡。他又说:“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这不仅因为我是在上海长大的,还因为我是在上海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六龄童传世艺术的标杆,当数他塑造的孙悟空形象,也就是俗称的猴戏。所以或许可以这样说,是猴戏与上海,成就了一代“美猴王”——六龄童的艺术人生。
难忘上海老闸大戏院
故乡总令人难忘。六龄童的故乡是浙江绍兴,绍兴产绍剧,又称“绍兴大班”。绍兴大班唱腔高亢激越,表演粗犷泼辣,剧情多悲壮豪放。六龄童说他从牙牙学语起,就骑在大人肩上,一路循着喧闹,来到演出现场,然后伸长脖颈,兴致勃勃地观看绍剧。剧情虽然看不懂,但喜欢那种氛围,有一种惬意和愉悦的满足,那是属于孩子的特有乐趣。这样的观剧,也称看社戏,就是鲁迅曾经写到过的社戏。那时候当然还没有“六龄童”这个艺名,只有一个小名叫鹤皋,学名叫章宗义的淘气男孩。说他淘气一点不为过,不仅他,还包括他那个小名叫鹤鸣的哥哥章宗信,即后来的七龄童。鹤皋生于1924年,鹤鸣大他三岁。哥俩的父亲叫章益生,经常走南闯北,经销戏剧用品。如将北方戏中常用的纱巾和马鞭等道具及化妆品运到南方,销售给绍兴草台班子。这样渐渐积累赚了些钱,便来到上海,在老闸桥堍开了家老闸大戏院。说是戏院,其实规模并不大,甚至有点简陋,但它却是后来绍剧进上海演出的第一家戏院。
其时,章氏小哥俩和母亲仍在家乡绍兴生活。小哥俩长得很像,加上常穿相同衣裤,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俩是孪生兄弟。小哥俩既淘气又好模仿,一日,两人在上学路上忽生奇想,搞起了恶作剧:一个佯装腿有残疾,一个佯装手有残疾,想看看路人是否能识破。两人就这样帮扶着走在路上,结果不时听到背后有人轻声叹息,“好好一对双胞胎,落下残疾,可惜了,可惜!”小哥俩暗自得意自己的成功“表演”,后来终于憋不住,突然就撒腿甩手,朝着学校一路奔去。
小时候的鹤皋,读书兴趣不大,一心神往看社戏,凡水乡有演出,哪怕逃课也要赶去看。天长日久下来,学业虽然有所荒废,但却装了一肚子戏。各式各样的人物,经常在他脑子里腾云驾雾,以致常在梦中被刀棒击打之声惊醒。他羡慕这些人物,总是期盼着哪天有“大将”降临,收他为徒;然后教他翻筋斗、竖蜻蜓,最后穿上金盔金甲,与番兵敌将进行一番厮杀!
鹤皋没有想到,父亲在上海开设的老闸大戏院,竟为他日后的美梦成真,搭建了一个终于得以圆梦的大舞台。
不知是年龄的缘故,还是哥哥鹤鸣的演戏天分,尤其一副好嗓子,早于鹤皋被父亲发现,总之,鹤鸣七岁那年被父亲召唤到上海,并很快登上老闸大戏院舞台,在《寿堂》这出戏中饰演包公。他一亮嗓,不仅为他赢得“神童老生”之美誉,还在戏院门口挂上特牌,“七龄童”就此名声鹊起。
鹤皋在家乡得知哥哥喜讯,他心里本来就直痒痒,这下更呆不住了,缠着母亲,嚷嚷着非要去上海演戏,还要和哥哥比试高低。母亲终于拗不过他,把他带到上海,一家人就住在老闸大戏院三楼。
从此有了“六龄童”
鹤皋后来回忆,小时候他一心渴盼演戏,但对演戏的艰辛却毫无感知。就像他初到上海,上海老闸大戏院给他的简陋印象,大大出乎他意料一样。
上海老闸大戏院本是五丰钱庄的一座仓库,钱庄老板叫孙梅庆,绍兴人,是绍兴大班的热心票友。为把绍兴大班引进上海滩,他将钱庄仓库改建成老闸大戏院,章益生就在那时合了股。章益生精通此间业务,人头也熟,逐渐就将戏院接收下来。不差钱的孙梅庆乐得百事甩手,从此一心做他的票友。老闸大戏院底楼是菜场,三楼为宿舍。剧场设于二楼,有五百多个座位。这里方圆之间有大舞台、共舞台、天蟾舞台、更新舞台(即后来的中国剧场),人气旺,观众多;桥北又多是宁绍帮开设的钱庄、染坊、酱园和咸菜等作坊,形成宁绍帮观众聚会之地。每逢周末,或有新戏上演,老闸大戏院观众更是爆棚。绍兴大班就在这样的热闹中,在上海滩日渐兴盛起来。
鹤皋初到上海,父母一开始并不支持他演戏。于是每当有演出,他总是站在与他一般高的台沿看戏,一站几小时,也不觉得腿累脖酸。知弟莫如兄,一次上演《霸王出世》,七龄童终于说服父亲,同意让鹤皋出演小霸王这个角色。鹤皋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他在戏台上少年老成,身手不凡。演完下台,因不知自己究竟演得如何,这才有所忐忑。这时却见父亲笑呵呵过来,上前一把抱起他,称赞他演得不错。一旁有人顺势当场给鹤皋取艺名“六龄童”,大家听了,一致叫好。就这样,“六龄童”这个艺名,开始出现在了上海老闸大戏院的演出说明书上。
这期间,七龄童带六龄童去看了几回京剧《西游记》,其中张翼鹏扮演的孙悟空,让六龄童联想起自己班社赖国友师父演的猴戏,他一下子就着了迷,并坦承,一颗想学猴戏的种子,就此埋进了他心底。
种子虽然埋下,发芽却遥无可期。在接下来近十年里,发生了许多事,其中艰辛拜师学艺、玩命似的练功、自虐般的刻苦学习肯定少不了;再如七龄童不幸倒嗓,意味着从此不能唱只能演;接着在一次演出中,六龄童又不慎造成一只手粉碎性骨折,好在半年后终于痊愈……还有值得一提的,1937年前后,绍兴女子越剧与绍兴大班在上海老闸大戏院联袂演出,挂头牌的有七龄童、徐玉兰、六龄童,且场场爆棚,这也为女子越剧进入上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幸的是,1940年六龄童也遭遇倒嗓,而比倒嗓更让他痛苦的,是日寇此时正践踏着上海每一寸土地。面对民族危机,绍剧与其他剧种一样,已到危亡之秋。六龄童意识到,必须与舞台共患难,与绍剧同命运,才有可能找到个人艺术的出路。说来也是倒嗓后的一种抉择,此际他因在上海大舞台看盖叫天、张翼鹏父子的连台本戏《西游记》,遂坚定了发展绍剧猴戏的决心和信心。
猴戏作为京剧剧目重要组成部分,分北派和南派,北派代表人物是杨小楼,能唱念做打,演猴戏见气魄,名噪一时,与他同时代的还有唱昆曲的郝振基,所演悟空,能于细微处见精神。南派猴戏代表人物是郑法祥及盖叫天、张翼鹏父子,他们的表演和化妆各呈亮点,均红极一时。时人评曰:“北派不像猴,南派太像猴。”六龄童觉得,应取北派与南派所长,然后在演猴戏时“似猴非猴才有艺术可言”。
信心确立,目标即定,剩下的就是努力去做,并等待时机。对六龄童和他的猴戏而言,这个时机终于在1948年,因七龄童的“奋力一推”,就此真正将六龄童“推入了猴戏之门”。(六龄童语)
抗战胜利前,六龄童曾一度回乡,并已立志学武生。他自谓此次故乡之行,于他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不过抗战胜利后他再闯上海滩,却见梨园良莠混杂,作品欠精,很不景气。接下来的三年,六龄童尽管在连台本戏绍剧《济公传》中,将一名武生的高超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观众仍因久看生腻而意兴阑珊。那是1948年秋天,绍剧《济公传》编到最后实在编不下去了,只好让济公“升天成佛”。但这时候七龄童已非常看好六龄童,就在《济公传》收场——济公冉冉升天之际,随着一蓬焰火(电粉)在舞台上空炸开,继响起五下锣鼓,台顶瞬间翻下五块上写“请看西游记”五个字的连串木牌;木牌周围装有五彩灯炮,一时但见舞台上空一片奇光异彩闪烁,引起全场轰动!即将推出的《西游记》,一下子吊足了观众胃口,六龄童和他饰演的孙悟空,不日即由此诞生!
不过此时的六龄童却又高兴又害怕。高兴是多年夙愿终于要变成现实;害怕是知道猴形猴相难摹,猴戏更难演。此时七龄童及时鼓励他向孙悟空看齐,“只要蹦出五行山就有办法,难关总是一个一个闯过去的”。又说,“《西游记》比《济公传》更有戏可做,对观众更有吸引力,尤其是青少年,谁会不喜欢看孙悟空?”
六龄童从此开始全身心投入,琢磨如何来演好属于他的“美猴王”形象。学习借鉴他人是必须的,但一定要有取舍。果然,六龄童一琢磨,觉得传统猴戏中,孙猴坐在桌上东抓西搔捉虱子,然后放进嘴里咬嚼的动作缺乏美感,于是断然舍去。再如有些传统猴戏中,演员让孙猴屈腿走矮步,他觉得这对悟空形象有所贬损,也为他所不取。为体察猴子动作习性,更加传神地演好“美猴王”孙悟空,六龄童先是经常去公园看他人打猴拳,后来觉得这只是简单摹拟,不够味,就干脆自己养了一只小猴子。这样得以经常观察它喜怒哀乐时的各种丰富表情,然后在镜子里模仿,再配合自己的形体动作,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在舞台上塑造出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孙悟空。且看六龄童在《猴王出世》这场戏中的闪亮登场:随着三通鼓、五记锣响过,紧接着便见电粉炸开宝山,舞台上顿时雷霆大作、飞沙走石……此时,只见六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在裂开的宝山肚中抱头缩成一团,如同欲投世的胎儿;随即便滚下山坡,在一支曲牌声中,只见悟空软软地抬起手,瞬间又无力地落下;提腿,又落下,再支撑着站立起来,身体有点摇晃,尽现初生石猴孱弱却倔强的情态。可见孙悟空因初到世间,对一切都觉得新奇,先是睁不开眼,待到睁开,又因阳光刺激而揉眼、眨眼、眯眼、瞪眼……当看到眼前一片青山绿水,不由四顾巡睃,随后择定了一条道,开始轻巧地跳跃前行……孙猴这一亮相,顿时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多培养几个小六龄童呀!”
1953年,六龄童接任同春绍剧团团长。不久宁波地区举行文艺会演,当时绍兴属于宁波专区,同春绍剧团决定推出《三打白骨精》。但当时这出戏并不成熟,后经顾锡东整理改编,才成为正式的舞台演出本。结果在省、地会演中连连夺魁。1956年剧团改为国营编制,更名浙江绍剧团,六龄童仍任团长。在第二次全省戏曲会演中,《三打白骨精》经一番打磨后上演,再次一鸣惊人,不仅全团有六人独占鳌头,荣获一等奖,还囊括剧本、导演、技导、音乐、舞美、表演六个一等奖,为整个会演中绝无仅有。在接下来的1957年岁末,浙江绍剧团奉令携猴戏至上海,为周总理陪同外宾作招待演出。六龄童在这场演出中,以“齐天大圣”的金猴形象出现:身穿盘龙大蟒袍,头戴紫金冠,上插两根潇洒的雉鸡挑毛,肩垂两条雪白的狐狸围,在众小猴簇拥下,以袖遮面,从上场口疾步走至台前,一个大落亮相,随着“仓、采、采……”的锣鼓点,眨动双眼,抖动盔头,又用双手庇护众小猴;紧接着一转身跃上高台,撩袍、抖翅、偏腿、踢腿;再回身打顶,接着一个椅上壳子,然后正面落座亮相——尽现美猴王的虎虎雄姿!
演出结束,周总理陪同外宾上台会见演员。周总理笑道:“我是绍兴人,看绍剧可还是第一次。”并夸奖六龄童,“你的武功不错。”说罢,又转身抱起在戏中有出彩表演的六龄童之子小六龄童(章金莱),边拍拍他,边对一旁的六龄童说,“文艺事业需要接班人,你要把后一代带出来,多培养几个小六龄童呀!”
1960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六龄童主演的彩色戏曲影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搬上了银幕,并发行七十多个国家,六龄童从此真正开始家喻户晓。难怪回顾起这一切,六龄童会满含深情,情难自抑地说:“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